


晾曬粉條。呂超峰 攝

河南軒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員工正在生產紅薯粉條。喬利峰 攝

河南盛田農業有限公司粉品系列展示。宋廣軍 攝

襄城縣潁陽鎮袁亮家庭農場,工人正在采收紅薯苗。鄧軍 攝
【開欄的話】
中原大地,物華天寶。小麥、玉米翻涌的金色波浪,是這片土地厚重的底色;靈寶蘋果、正陽花生、許昌紅薯等經濟作物,為廣袤原野添就色彩;漯河火腿腸、鄭州速凍水餃等精深加工以“點土成金”的魔力,不斷延伸著農業的價值鏈條。
從原產地到加工廠,從農人之手到百姓餐桌,一條條日漸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正悄然書寫著中原大地的豐收敘事。
本報深讀·三農版特推出“豫見地標風物”欄目,帶您走進河南的田間地頭、科研院所、加工車間……見證一顆顆糧食的蛻變、一枚枚果實的旅行、一道道食材的升華,感受河南地標風物里的煙火氣與匠心魂。
立秋已過,農事正忙。在襄城縣庫莊鎮的田壟間,連片的紅薯藤蔓在陽光下舒展翠綠的葉片。67歲的薯農張季安蹲在地頭,輕輕扒開松軟的沙土,看著一串紅皮紫心的紅薯滿懷欣喜:“這是鄉親們的致富薯!”
許昌紅薯常年種植面積逾40萬畝。從300多年前引種紅薯到如今種植基地里無人機盤旋的現代農業圖景,從晶瑩的粉條到醇香的薯酒,從健康的薯脯到高附加值的膳食纖維,一塊紅薯如何在許昌演繹出令人驚嘆的“七十二變”?這背后,是許昌聚焦“兩高四著力”,以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為戰略坐標,用全產業鏈思維撬動傳統農業轉型的生動實踐。
夯實產業厚度
9月8日,在位于禹州市朱閣鎮的盛田農業·百年粉坊內,一個個塊頭相近的紅薯,經過選、洗、剁、磨等環節,變身為一根根光亮透明、粗細均勻、筋道爽口的粉條。而一袋袋紅薯粉條,“直通”胖東來、海底撈等知名商超、餐飲企業。
“十畝地,二畝煙,八畝紅薯頂住天……”這廣為流傳的諺語從側面反映了紅薯種植在許昌農業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許昌地處伏牛山區向豫東南平原的過渡帶,當地獨特的土壤質地、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如同為紅薯量身定制的“生長搖籃”。
“許昌紅薯粉條的制作技藝在清朝就已經成熟,包括選、洗、磨、漏、煮、掛等18道傳統工序,一直延續至今。”河南省盛田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紅薯粉條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繼周說。民國年間的《禹州志》記載,常有山西、湖北、山東等地的客商來到許昌,收購優質紅薯粉條,再運至全國各地銷售。
“對許昌人而言,紅薯粉條不僅是味蕾里的家鄉風味,還是鄉土間的文化印記。”許昌市民俗專家韓曉民介紹,每逢年關臨近,在禹州、襄城等縣(市),十里八鄉很多村子忙碌起來,村民們揮動漏瓢,一縷縷細長綿白的紅薯粉漿被抖進沸水,隨后,一根根晶瑩剔透的粉條被撈出鐵鍋。整個村子都彌漫著紅薯粉的香氣、冒著希望的熱氣。
“以前,紅薯種植和經營大多是傳統模式,缺乏先進的技術和現代營銷理念支撐,沒有形成品牌和產業,‘都在做、做不大’一度成了產業困局。”禹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向陽說。
如何破局,實現紅薯產業集群做大做優做強?
“我們深挖薯類多元價值,充分發揮薯類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雙重屬性,做好‘土特產’文章,全方位謀劃推動薯產業多元化、集聚化發展,構建育、繁、種、加、銷一體化的薯業全產業鏈。”王向陽表示。
在河南軒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軒康農業”)10萬級無塵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忙碌,自動化紅薯淀粉生產線、粉條粉絲生產線高速運轉,年產紅薯淀粉3萬噸、粉條粉絲1.5萬噸,是全省首個標準化紅薯淀粉生產基地。
“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在鄭州,生產基地在許昌。”軒康農業總經理趙要東介紹,“我們生產的‘康西爺’等品牌粉條、酸辣粉進入了北京、上海市場,年銷售額近3億元,帶動了500多位老鄉家門口就業。”
目前,許昌已培育出“盛田農業”“軒康農業”“奔健薯業”等10余家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輻射帶動200多家中小型加工企業,襄城紅薯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禹州粉條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薯業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和美譽度持續提升。
提升創新高度
走進禹州市紫燁紅食品有限公司展廳,濃郁的紅薯香撲面而來,琳瑯滿目的紅薯制品讓人眼花繚亂:冷凍烤蜜薯散發著誘人的光澤,芝士焗紅薯的濃郁奶香似乎在空氣中彌漫,甘梅薯條的酸甜氣息若隱若現,紅薯蜜餞的晶瑩剔透令人垂涎,薯葉香辣醬的鮮辣味道仿佛在舌尖躍動,紅薯饅頭、紅薯包子更是散發著家常的溫暖氣息……
“我們把紅薯制品與主食結合,沿著‘紅薯制品主食化’的道路加大研發力度,研發的產品有五大類20多個品種,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紫燁紅公司總經理魏金剛說,“紅薯渾身是寶,完全可以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而不再只是餐后的點綴,從而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大的力量。”
科技創新是紅薯“七十二變”的核心引擎。
——良種夯實基礎。
許昌市與中國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進行新品種、新產品及新技術的研發與試驗,成功培育出西瓜紅、煙薯25等10多種高產、高淀粉、高花青素、鮮食口感佳的專用型紅薯品種,從源頭提升競爭力。襄城縣安民甘薯種植合作社培育出的高品質脫毒試管薯苗,不僅滿足本地需求,還銷往河北、山東乃至海外地區。
——科技融入生產。
禹州市突破傳統粉條、淀粉的局限,研究紅薯品種、淀粉種類、勾芡技術對粉條品質的影響,探索抗氧化成分、膳食纖維等在產品中的創新應用,以滿足現代消費者對健康、綠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最大的技術突破來自鮮粉革新。盛田農業組建由5位博士領銜的研發團隊,投入上百萬元、歷經4年近千次實驗,成功攻克了紅薯鮮粉條保鮮技術,開發出不添加明礬的紅薯鮮粉條、紫薯鮮粉條、蔬菜鮮粉條等14個品種,與海底撈、小天鵝等知名火鍋企業建立合作。
今年年初,“5博士團隊”再推網紅爆款產品“59秒即食鮮粉”——通過淀粉改性、超微粉碎與糊化工藝創新,只需開水沖泡59秒即可食用鮮粉,口感筋道爽滑,7個月銷量突破3000噸。
——延展產業鏈條。
為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許昌市積極引導薯業龍頭企業機構大力攻關紅薯精深加工,豐富“紅薯+”業態,推出紅薯全粉、紅薯膳食纖維、酸辣粉、薯酒、紅薯醋飲等產品,今年又實現將紅薯粉與桑葉、山藥、黃精等中藥材創新結合,研發出桑葉粉條、山藥粉條、黃精粉條等新品,實現了紅薯的“身價”倍增。
——走向國際市場。
許昌企業還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通過了嚴格的國際食品標準認證,將鮮粉條等產品打入歐洲、中亞等地區市場,推動許昌薯制品從“土特產”向“國際食材”躍遷。
加大融合力度
搶“鮮”上市,市場走俏。在禹州市實德農產品有限公司紅薯種植基地,隨著挖薯機來回穿梭,一個個圓潤飽滿、色澤鮮亮的紅薯破土而出,擺滿地頭,薯農們熟練分揀裝袋,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一袋袋早熟紅薯,經過篩選、分揀后,將奔赴加工廠、商超、餐飲店,開啟新的“旅途”。
“我家的地流轉給公司,每年租金穩定,我一年在這兒務工4個多月,能掙到1萬多元。今年我和妻子還接受了公司技術培訓,打算明年種植富硒紅薯,收入還會增長。”提及產業致富,在紅薯種植基地上班的禹州市磨街鄉大澗村村民董懷亮喜笑顏開。
為打造富民產業,許昌市健全完善了農民、合作社和企業融合聯動、利益共享的長效機制。全市受益于紅薯產業發展的農戶逾11萬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曾經的“土疙瘩”真正變成了“金疙瘩”。
許昌將紅薯產業鏈延伸至文旅、體驗等新領域,實現了“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的融合嬗變。紅薯,也從單純的農產品,躍升為承載文化、旅游、健康等多重價值的綜合性載體。
在中國粉條文化博物館,琳瑯滿目的展品訴說著粉條的悠久歷史;在粉條制作技藝“非遺”傳習所、DIY工坊,通過18道工藝演示、親手制作七彩涼粉,讓游客親身體驗“非遺”文化魅力;占地3000畝的“紅薯公園”,種植著40余種有機紅薯,成為游客親近自然的好去處……當紅薯文化與文旅產業碰撞融合,“催生”出國內首家粉條產業觀光工場,每年吸引近5萬名游客前往盛田農業等農業龍頭企業觀光旅游。
為進一步做好“土特產”文章,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許昌市出臺了《許昌市鄉村富民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將鄉村富民產業鏈培育情況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體系,充分發揮“襄城紅薯”“禹州粉條”品牌優勢,優化調整種植結構,推進紅薯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聯農帶農的紅薯產業集群,打造全省紅薯產業核心區。
產業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許昌市圍繞區域特色,打造覆蓋城鄉、標準統一、智慧融合、方便快捷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向內,搭建鄉村引才聚才平臺,大力培養選拔“土專家”“田秀才”,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向外,積極發揮專家人才智力引領帶動作用,每年邀請各級專家人才到田間地頭進行培訓和科技服務3000多場次,為農村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著眼優強產業、做優品牌,許昌市積極探索“胖東來+”模式,倡議薯制品企業以胖東來質量品控為標準,加快構建“標準引領+品質認證+品牌賦能”三維質量提升體系,積極爭創“豫農優品”,持續提質量、強品牌、拓銷路、增效益,全面提升薯業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助力許昌打造“品質消費的標桿之城”。
一塊紅薯的“七十二變”,變出的是許昌農業現代化的萬千氣象。從傳統作物到富民產業,從單一產品到多種業態,許昌正以全鏈思維、創新驅動與融合之道,在沃野之上譜寫紅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許昌紅薯
河南是紅薯生產大省,常年種植面積約400萬畝,居全國第3位。其中,許昌薯業種植面積逾40萬畝,日產淀粉、粉條1噸以上的企業有200多家,產業集群規模近50億元,小紅薯撬動著大產業。(河南日報記者 王平 河南日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宋廣軍)
【記者手記】
注重延鏈補鏈打造產業高地
在鄉村振興的大棋局中,特色產業是關鍵一子。河南是紅薯生產大省,但紅薯生產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處于“低效循環”狀態,種植面積不小,卻因品質不優、鏈條不長導致產品附加值低。
許昌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紅薯產業集群為抓手,夯實良種基礎,加快科技創新,拉長產業鏈條,豐富產品業態,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體現“特”、形成“產”、延伸“鏈”,使小紅薯變身致富“金疙瘩”,挺起了鄉村振興的產業脊梁。
站在更廣闊的視野審視,無論是在產業規模、技術水平還是在品牌塑造、市場運營方面,許昌與一些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差距。這就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破解難題。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與資金支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區域品牌宣傳推廣;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加大科研投入,拓展市場渠道,進一步增強綜合競爭力和種植效益。
從田間到舌尖,許昌圍繞紅薯構建起全產業鏈,實現一塊紅薯的“七十二變”,承載的不僅是一個產業的崛起,更是中部內陸城市依托農業特色產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王平 宋廣軍)
河南日報三農全媒體中心 出品
為進一步彰顯開門辦報,充分展示各地亮點和工作成效,現面向全省征集線索。
線索郵箱:hnrbsds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