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紅星(右)在指導學生搭建實驗光路。 受訪者供圖

河南省科學院已成為河南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之一。受訪者供圖

人物名片
徐紅星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河南省科學院院長。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第七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致力于等離激元光子學、分子光譜和納米光學的研究。主要包括:單分子的物理化學性質,單分子操控及器件的研究;表面增強光譜;復雜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體學等。
□本報記者 師喆 梁瑩瑩
他的世界,沒有邊界。
小,可探微觀粒子之秘;大,能筑一域創新之基。
他是追光者,在方寸納米間,解析光的經緯;他是深耕者,在原始創新里,播撒科創的春天。
他是徐紅星,河南省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位在國際納米光學領域刻下姓名的科學家,如今正將理想與熱忱,堅定地投向中原大地。
光有來意——堅守,意味著什么?
千禧年,瑞典哥德堡的冬夜,漫長而寂靜。大學實驗室的燈光,常常是這片寂靜里唯一的亮色。
窗外雪花紛飛。窗內,青年徐紅星俯身于儀器前,屏幕的冷光映照著一張專注的臉。
他探索的,是單分子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的機理——每個分子都擁有獨特的光譜,如同人的指紋。他的工作,就是破譯這些“微觀密碼”。
然而,研究之路并非坦途。他曾一度陷入迷霧——假說林立,卻無路可循。他回憶:“實驗檢測的信號來得快,去得也快,有時一覺醒來,就已消失無蹤。”
于是,研究不再有晝夜之分,實驗室成了他堅守的陣地。
無數次實驗在黑暗中碰壁,直到某次樣品制備之后,信號在屏幕上逐漸清晰,一個決定性的光譜躍然眼前——在兩個金屬納米顆粒構成的極小間隙中,拉曼信號呈現出驚人的增強。
“一旦通過實驗驗證,就會發現每個產生增強拉曼光譜的地方都有兩個顆粒。”徐紅星描述那個關鍵時刻。
頃刻間,迷霧盡散。光譜儀采集到的證據確鑿無疑:納米顆粒之間的耦合效應,正是引發巨大電磁場增強的關鍵。
自此,他在這一方微觀宇宙中,鑄下了開創的印記。
而這條探索之路,早在童年就埋下伏筆。
兒時,身為外科醫生的父親響應國家號召投身鄉村醫療,徐紅星兄弟姐妹7人隨父母一同從連云港市回到蘇北農村。上山爬樹,下水摸魚,他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廣袤自然間肆意生長。
書架上一排排泛黃的《飛碟探索》,點燃了他對未知世界的向往。“那些關于外星文明與宇宙奧秘的猜想,讓我心馳神往。”多年后,他這樣回憶。
中學時代,物理是他眼中解開世界奧秘的一把鑰匙,他就此成為物理老師辦公室的常客。為了弄懂交流電的運行原理,他刨根問底,和老師拿著粉筆在水泥地上寫寫畫畫,能在操場上討論到天黑。“那時連飯都忘了吃,思維的樂趣,就是最好的精神滋養。”
這份執著,讓他在高考志愿表上堅定寫下“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從此,一條追光之路自燕園啟程,延伸至瑞典的實驗室——在那里,他繼續探索微觀世界的無窮可能。
異國的科研條件優越,生活安穩,他的心卻始終系于故土。“我一直關注國內的科技發展,那里有最迫切的問題,也有最廣闊的舞臺。”
回國,于他而言,是情感的歸宿,更是時代的召喚。
2005年年初,自瑞典回國,他入職中國科學院,任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2年秋,他走進武漢大學,建立起納米科學的燈塔。2017年,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榮譽接踵而至。
在等離激元光子學與納米光學的疆域里,他的腳步始終扎實,如光行于大地,無聲,卻有力。
秉光引路——心,可曾動搖?
2022年12月,一紙聘書落下,徐紅星從專注學術的科學家,成為河南省科學院的掌舵人。
上任伊始,三大難題橫亙眼前:無成熟團隊、無現成平臺、無完善機構。
在這片土地上,能繪出怎樣的科技圖景?沒有遲疑,他直插一線,尋找破局之道。
在智能制造的車間里,他手持零件,直面核心:“這項精度難題,如果我們聯合攻堅,能否突破?”
在高校實驗室,他面對年輕研究者發問:“若給予足夠的空間與支持,你們敢不敢挑戰真正具有影響力的課題?”
問題尖銳,卻點燃了火花,更指明了方向。
破局,當先從吸引人才開始。
平臺建設星夜疾馳。他帶領省科學院牽頭構建高能級創新矩陣:墨子實驗室、黃淮實驗室、中豫具身智能實驗室等8家省實驗室相繼揭牌;人工智能、超硬材料等3家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拔地而起,構筑起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
筑好了巢,他奔走四方,以誠引才。
面對猶豫的頂尖人才,他單刀直入:“這里或許給不了最優渥的待遇,但你能在這里,親手定義一片區域的未來。這樣的機遇,是否值得一試?”
真誠自有回響。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向中原匯聚。“他把他鄉作故鄉,將心血融入了中原熱土。”這樣的評價,不脛而走。
截至目前,河南省科學院共引進高層次人才120名,其中國家級人才45名,新引進青年博士498名,科研人員總規模超3000人。人才體量、質量躍居全國省屬科研機構第一方陣,走向全面發展“掛果期”。
“科研的根,必須扎進產業需求的土壤里,才能長出參天大樹。”他推動院地深度合作,中原美谷、中原藥谷、沁陽科創園等“家門口的科學院”如春筍破土,將創新資源輻射至全省,“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從藍圖走向現實。
然而他始終清醒:科研的突破,源于持續的內功修煉與戰略布局。
“極端光場制造科學與工程”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正是這樣一場硬仗。團隊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航空發動機制造中氣膜孔精密加工這一“卡脖子”難題,已潛心攻關多年。
前路,并非坦途:如何實現納米尺度下的能量精準調控?如何在高溫、高應力環境下保持加工穩定性?一道道難關如險峰矗立。
徐紅星帶領團隊,迎難而上。他們致力于發展超快激光加工新技術,目標是形成完全自主可控的氣膜孔激光加工工藝與裝備,并將這項尖端技術拓展至河南的優勢產業,賦能整體產業升級。
他要做的,不僅是攻克一項技術,更是要將這把尖端科技的“火種”,播撒至河南廣闊的產業原野。
一路走來,初心如磐。挑戰仍在,而引路之光,正愈發明亮。
此光同輝——光環之下,他是誰?
徐紅星辦公室的書柜中,精心存放著一份學生們贈送的生日禮物。
薄薄的晶圓板上,用激光刻下“逐光中原,精雕細琢”幾個字,蘊含著他們在老師帶領下,在光芯片及激光高精密制造領域樹立河南旗幟的期待。
引人才,帶團隊,教學生。曾經獨自在深夜的實驗室里“追光”的青年,正源源不斷將光投射給更多后來者。
“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更遠。”徐紅星始終相信,科學之光,唯有在傳遞中才能愈發璀璨。
他是嚴師,也是同行者。在實驗室,他的要求以“微米”計。“這里不夠精細,我們再試一次。”一句簡短的督促,是團隊在科研競速中快人一步的基石。
他篤信,科研之途,唯細方能快——細,是治學的嚴謹;快,是時代的催征。
當學生因實驗反復失敗而氣餒時,他從不空談堅持。“智慧的科學家,要懂得從廢墟里淘金”,一句話,喚醒迷思,更傳遞出科學探索最珍貴的韌性。
他更堅信,科學不應困于象牙塔。于是,他步入社區、走進學校,將高深的物理學拆解為可知可感的故事,讓科學成為照亮大眾的一束光。
《遇見科學:講給青少年的物理公開課》科普讀物、“遇見科學”系列研學、科普秀“我與空氣做游戲”、為河南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新生上“開學第一課”……正是他踐行這一使命的生動足跡。
如今,他的目光早已超越基礎研究,投向融合與突破的前沿。人工智能與省科學院的深度融合,成為他新的戰略關切——
2025張江具身智能開發者大會上,由中豫具身智能實驗室與企業聯合研發的人形機器人“行者二號”,在復雜地形挑戰中一舉奪冠。它穩健通過斜坡、樓梯、沙地等五類障礙,展現了卓越的環境感知與自主決策能力。
在醫療AI領域,他帶領的團隊同樣實現了關鍵突破。面對阿爾茨海默病這項全球老齡化進程中的重大健康挑戰,他和團隊研發的“阿爾茨海默病血液標志物早期診斷平臺”已進入臨床應用階段,有效解決現有平臺靈敏度不足、成本高、自動化程度低、結果穩定性差等問題。該項目以其高度的實用性與創新性斬獲全國大獎,為重大疾病早期干預開辟出新路徑。
心中有光,何懼路長。從納米間隙的微光,到中原大地的創新星火,再到人本關懷的智能未來——徐紅星始終相信,真正的光芒,從不獨行。當科學家的理想深深扎根于大地,光,便有了方向。
始于熱愛 成于擔當
□徐紅星
年少時對科學的好奇,引領我踏入物理的殿堂,在微觀世界找到了畢生追求。這份源自熱愛的內驅力,是穿越所有迷茫與困難的根本力量。
從海外學成到扎根中原,我真切地感受到,科學家最大的榮光,在于能將手中的論文、腦中的構想,書寫在祖國大地上,服務于國家最迫切的需要。個人的探索或許微小,可一旦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便能迸發出超越個體的價值與回響。
如今,我們正處在科技創新最好的時代。希望你們守護好心中那顆好奇的火種,更要有“把科技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志氣與擔當。心懷敬畏,扎實基礎,以探索之心追尋真理,以務實之肩扛起責任,用知識與行動為這片土地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本報記者梁瑩瑩整理)
記者手記
擇荒蕪 種春天
□本報記者 梁瑩瑩
當大多數人選擇順勢而為,徐紅星卻總在逆流而上。
從瑞典優越的科研環境毅然回國,是他的第一次轉身;在武漢大學功成名就后,選擇奔赴河南重新“開墾”,是他的又一次逆行。他說,國家需要我,那么我將義無反顧。
他的辦公室墻上,懸掛著兩幅河南地圖。從初來時的不甚了解,到如今對每處科技布局如數家珍,他用最踏實的腳步丈量著中原大地,也把所有的資源、精力和熱情都傾注于此。
上任近3年,他謙虛地只給自己打了80分。但工作中聽到有人說:干工作這么拼,你是河南本地人吧?他笑著說,這是對他付出心血的最高評價。
明明已年屆五旬,但當他舉起一瓶普通的水,向我們解析水分子結構時,仿佛又變回了那個與物理老師探討問題忘了時間的少年,眼中閃爍的盡是最純粹的科學之光。
從納米間隙的追光者,到中原創新的筑夢人,他始終朝著國家最需要的方向,深耕不輟。在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他種下理想,也種下未來——逆流而上,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清醒地奔赴。
擇一片荒蕪,種一整個春天。他的腳步,不響卻重;他的光,不耀卻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