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康鄭州綜保園區“燈塔工廠”。

比亞迪鄭州工廠生產線。企業供圖

超聚變生產線旁,工人正在忙碌。

鄭州航空港全球創業大賽創投基金正式啟動。

中原醫學科學城國際交流中心。

天上有顆星,名為“航空港號衛星”,正在500公里的高空凝視著這片熱土;地上有張網,“空鐵公海”四港聯動,正帶動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高速發展、鏈動全球。
在鄭州航空港,每1分鐘就有一輛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駛出生產線,每2分鐘就有一架貨機起降,每3分鐘就有一臺超聚變服務器下線……
“十四五”以來,鄭州航空港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培育優質企業矩陣,推動產業園區優化升級,建立起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了龍頭企業頂天立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良好態勢。
1.一條鏈,鏈起產業筋骨
中原腹地,一個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森林”正在加速崛起。
在富士康鄭州科技園“燈塔工廠”內,穿過智能風淋室,就進入一個幾乎看不到員工操作的智能世界。隨著綠色指示燈規律閃爍,智能設備井然有序地自主完成從物料存儲到成品出貨的所有環節。這是河南首個“燈塔工廠”,2024年9月完成最新一輪升級后,生產效率提高了102%,設備綜合效率提升了27%。
“基于萬物互聯和數字技術,我們研發了覆蓋六大模塊的智能管理系統。”鄭州富士康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總裝車間,蘋果公司和富士康聯合研發的高精度噴墨技術取代了人工貼標,不僅解放了勞動力,使用的綠色油墨還更加節能環保。
從“制造”到“智造”,鄭州航空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之一,吸引200多家配套企業入駐,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基于良好合作基礎,富士康持續深耕河南,2024年2月,富士康新事業總部大樓在河南開工建設,標志著富士康在河南的戰略布局邁入新階段。今年10月,富士康儲能項目在鄭州航空港實現量產,年產能達3GWh,致力于打造全球首個“儲能燈塔工廠”。
“一企帶一鏈、一鏈成一片,鏈主在長大,產業鏈也不斷完善,彼此賦能、共同成長。”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董事李翔宇這樣描述鏈主企業與產業鏈的共生關系。在超聚變華中制造基地,每3分鐘就有一臺服務器下線,這些液冷服務器、AI服務器產品穩居中國市場份額第一,年產值突破400億元。
在東微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企業生產的釕靶材用于世界最先進的3—5nm芯片制造工藝。這家2018年才落戶港區的企業,已成長為國家級重點“小巨人”,營收增長是創業之初的28倍。
“十四五”期間,鄭州航空港通過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建立“鏈長+鏈主”雙驅動機制,繪制產業鏈圖譜和招商路線圖,精準強鏈補鏈延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同時,創新實施“研究院+創新平臺+合作項目”模式,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院、河南省半導體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為產業鏈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一系列精準有力的舉措讓電子信息產業筋骨日益強健,成為支撐鄭州航空港高質量發展的“鋼鐵脊梁”。
鄭州航空港區黨工委、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鄭州航空港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如今,以富士康、超聚變、合晶等龍頭企業為代表,鄭州航空港從單一的手機制造,拓展到后端模組、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關聯產業,已構建起“芯屏網端器”全產業生態圈。
2.一座城,涵養產業森林
走進比亞迪生產車間,機械臂精準焊接,傳送帶勻速運轉,平均“不到一分鐘下線一臺車”的速度刷新著汽車制造的“河南紀錄”。圍繞比亞迪,鄭州航空港規劃了31.4平方公里的汽車城,構建“一城三中心”發展格局。
“十四五”期間,鄭州航空港以引入龍頭企業比亞迪為突破口,跑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加速度”。自鄭州比亞迪2023年4月投產以來,已累計生產整車突破100萬輛,貢獻產值超1700億元,占河南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的80%以上。落戶僅兩年,比亞迪就帶動產業鏈在周邊快速聚集,基本實現了新能源汽車三電、空調、座椅等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
今年8月,比亞迪鄭州賽車場在鄭州航空港汽車城正式投用,這座斥資50億元打造的尖端賽車場集“沙坡浮水”全地形體驗、汽車文化傳播于一體,不僅是新能源汽車性能的“試煉場”,更將成為鄭州航空港汽車產業生態的新地標。
從整車制造、核心零部件生產,到科普教育、體驗場景打造,比亞迪已在鄭州航空港構建起“制造+文化+體驗”的全鏈條生態。
除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鄭州航空港的生物醫藥產業也在乘勢而上,聚變升級。2023年7月,創新河南落下關鍵一子,揭牌重建河南省醫學科學院,鄭州航空港同步啟動建設中原醫學科學城。建設兩年多來,從一個省醫學科學院到一座醫科城,鄭州航空港正加快建設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醫學創新標桿。
來看一個場景:將一組血液樣本無序放入設備,只需輕輕按鍵,便可實現自動分類、自動檢測、自動生成數據……華潤醫學診斷技術(河南)有限公司全自動實驗室流水線“威力”強大,可開展腫瘤早篩等2000余項檢測項目,日檢測能力達萬份樣本。
來看一組數據:截至目前,醫科城已簽約“醫”字號重點項目103個,注冊生物醫藥類企業294個,“明星項目”相繼落地、尖端人才紛至沓來,華潤醫學檢驗項目、邁瑞倉儲中心、雍禾醫療等項目實現投產。
“醫研、醫療、醫教、醫工、醫藥”融合發展的態勢已然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生物醫藥產業高地正在這片熱土加速崛起。
“世界機器人大賽、全球發明大會、智能穿戴展等頻頻‘出圈’、邀約不斷。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之后,已有多家展會主辦方前來洽談,尋求合作!”中原國際會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從一個會展中心,到一座會展城,“十四五”期間,鄭州航空港把會展業作為先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布局,發展以會展為主業,集商貿物流、文化旅游、休閑娛樂、餐飲住宿、生態宜居于一體的綜合性會展經濟,打造立足中原、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中部會展新高地和內陸開放新平臺。
從新能源汽車的轟鳴,到生物醫藥的靜默生長,再到會展經濟的四海聯通,一股股產業浪潮正匯聚成港區奔涌向前的磅礴力量。一幅“以產興城,人聚產興,產城聯動”的壯麗畫卷正在這里從容運筆,展開高質量發展的壯闊畫卷。
3.一道廊,筑牢創新底座
東西長20公里、輻射面積200余平方公里……在鄭州航空港,“雙鶴湖科創走廊”就像一幅巨大的生態畫卷,串聯起中原醫學科學城、大都市中央公園、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國際陸港等四大片區,奮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與創新場景。
不同于傳統CBD的單一功能,這條黃金城市軸線聚焦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公共科技服務等產業,配套跨境醫療、康養文旅等新興業態,將省醫學科學院、比亞迪鄭州基地、國際陸港等進行串聯,將形成“研發—轉化—應用”的創新閉環。
“未來5至10年,我們期待以‘雙鶴湖科創走廊’為城市核心軸線,引領帶動航空港的快速成長,致力于將港區打造成為以科技創新擎動中國北方未來的創新極核,以中原智慧書寫新時代的城市文明新篇章。”鄭州航空港區黨工委、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行棋觀大勢,落子謀全局。以創新為引領,鄭州航空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推動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加速集聚。
省醫學科學院充分發揮臨床資源與科研力量結合的優勢,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創新藥物研發、高端醫療設備等方向,搭建了從概念驗證到臨床前研究的完整支撐體系。通過與區域內醫療機構、生物醫藥企業的緊密聯動,省醫學科學院正努力縮短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病房”的距離,助力鄭州航空港打造生物醫藥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集聚區。
省科學院航空港區分院自落地以來,便肩負起體制機制創新的探索使命。作為新型研發機構,該院定位為應用型技術創新、研發中試及成果轉化機構,構建“科研+產業+資本”協同生態系統,采用“應用研究+成果孵化+產業基地”發展模式。目前,分院已圍繞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方向組建了多個跨學科研究中心,不僅促進了基礎研究的深化,更成為吸引高端創新人才的“強磁場”。
作為新材料領域的標桿,中原石墨烯實驗室瞄準石墨烯材料的制備、改性及應用等關鍵環節,聯合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致力于突破技術瓶頸,特色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發—技術轉化”的一體化布局,實驗室不僅是產生論文的場所,更是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的“攻關站”。
“十四五”以來,從實驗室的原始創新,到科研機構的協同攻關,再到產業化的落地生根,鄭州航空港正著力構建一個環環相扣、生機勃勃的全鏈條創新平臺生態,成為本地孕育原創性、突破性成果的沃土。
從一輛車到一座城、從一部手機到一條產業鏈、從一條飛機跑道到一片產業森林,“十四五”以來,鄭州航空港的產業筋骨日益堅實,已成為河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
面向“十五五”,鄭州航空港確立了更高目標:通過五年努力,經濟總量達到260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5%,鄭州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150萬噸,基本建成富有生機活力、體現中原特色、引領區域發展的現代化國際化航空大都市。
(河南日報記者 楊凌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慧麗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徐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