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載歲月匆匆,鄭開同城化的步伐堅定而有力,兩座城市正從“物理相鄰”逐步邁向“化學融合”,而鄭開科創走廊便是這一深刻變革的最佳見證者。
如今,沿著這條蜿蜒50余公里的科創走廊,一批又一批懷揣夢想、敢于“追光”的創業者和科創人才不約而同地在此扎根。其中,不乏牛津大學博士這樣的青年才俊。這不禁讓人好奇:這片土地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
牛津博士回鄉扎根鄭開科創走廊
一直以來,開封文化旅游名城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少有人會將它與“高新科技”聯系在一起。然而,隨著鄭開科創走廊建設的推進,開封“科創”的名片愈發耀眼。
近年來,鄭開同城化發展戰略持續推進。在鄭州航空港區,鄭開科創走廊的西部,一座嶄新的中原醫學科學城拔地而起,它被定位為帶動全省醫學科技創新的核心引擎。
2023年7月15日,位于中原醫學科學城的河南省醫學科學院迎來重建后的首批研究所入駐。其中,由開封籍企業河南省貝威科技有限公司牽頭組建的電生理研究所格外引人注目,它也是鄭州與開封在科創領域“雙向奔赴”的典型代表。
河南省貝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其創始人郝國梁教授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作為牛津大學博士,他畢業后面臨著眾多選擇,上海、北京和武漢等一線城市紛紛向他拋出橄欖枝,但他選擇回到了家鄉開封創業。“這個決定,源于內心深處的家鄉情結。”郝國梁感慨道。
目前,郝國梁團隊研發的多種專業心臟電生理科研設備已遠銷全球近400個實驗室。他們還牽頭與河南省醫學科學院、河南大學共建河南省心臟電生理重點實驗室,這是開封第一家以企業為主體的省級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在早期心臟疾病篩查、臨床前藥物心臟安全性評價以及抗心律失常藥物研發方面具備全球領先優勢,還取得了“卡脖子”技術的突破。
創新氛圍漸濃,人才紛紛落戶
鄭開科創走廊的魅力還體現在對創新人才的強大感召力上。它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完善的產業配套以及良好的政策環境,吸引了眾多企業前來入駐與投資;同時,又以濃厚的創新氛圍、豐富的發展機遇以及優質的生活保障,讓大量創新人才選擇在河南落戶。
在河南省醫學科學院電生理研究所,王剛是眾多來鄭發展的年輕研究員之一。
當被問及為何選擇鄭州時,王剛說:“這里的研究氛圍讓人振奮。雖然研究所是新成立的,但充滿活力,就像一張白紙,允許我們科研人員自由發揮創造力,繪制心中的科研藍圖。而且單位提供了人才公寓和通勤班車,還有政府給予的各種福利政策。”
他還特別提到一個案例:研究所的一大優勢在于應用轉化能力,在一次心肌切片培養設備的研發中,電生理研究所與設備研發部門緊密合作,從設計到原型機完成僅耗時三個月,最終實現了技術突破。“這種效率在一線城市也并不多見。”王剛感慨道。
團隊的成長離不開鄭開科創走廊這片創新創業的肥沃土壤。王剛感慨地說:“經過多年努力,雖然在設備和藥物研發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我認為人才積累是我們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盡管開封和鄭州地處內陸,傳統上被認為較為封閉,但省委、省政府和鄭汴兩地黨委政府通過政策和資金支持,不遺余力地進行招才引智。鄭開科創走廊優越的科研條件和濃厚的創新氛圍,幫我們研究所成功吸引了大量高層次人才,并在此基礎上取得了顯著成績。”
從“物理相鄰”走向“化學融合”
作為鄭開科創走廊龍頭的中原科技城也在書寫著精彩的發展篇章。
據了解,目前,中原科技城已布局建設科學裝置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35個、省實驗室和產業技術研究院11家、一流大學(鄭州)研究院4家,培育科技型企業1339家、高新技術企業661家、科創企業26200家。
在鄭州中牟新區,鄭開智慧產業園一期項目剛剛竣工,未來將聚焦大健康與生命科學產業,為區域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在開封,金明池智慧島的建設也在快速推進,與鄭州龍子湖智慧島形成聯動發展態勢。白沙科學谷、鯤鵬軟件小鎮等專業化園區各具特色,共同形成了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
這條科創走廊,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追光者”奔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楊化濤 王訪賢 見習記者 聶明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