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奔涌,天鵝翩躚。三門峽這座被時光與山河共同雕琢的城市,在“十四五”的奮進征程中,正以“天鵝之城”的生態底色與“材料新城”的產業鋒芒,書寫著轉型發展的新篇章。
從“水利搖籃”起步的“礦業重鎮”在轉型的陣痛中蝶變。“仰韶圣地”的文化底蘊、“道家之源”的深邃哲思,這些“新礦”被不斷挖掘,綻放出勃勃生機。三門峽的“多元沉淀”不僅藏在歷史的肌理里,更躍動在創新的脈搏中。這條轉型之路,正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
回眸五年,一組組翔實數據、一項項突破成果,共同疊印出崤函大地的厚重答卷。
2021年至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4.8%;2024年,人均生產總值超8萬元,居全省第4位;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6%;“十四五”以來,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5.8%,進出口總值年均增長5.7%……主要經濟指標穩中有進,崤函大地涌動著一股爭先進位的蓬勃氣象。
——創新引領,鍛造產業升級“強引擎”
“十四五”以來,三門峽市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研發投入強度從1.81%逐年上升至2.99%,連續五年保持全省“第一梯隊”。創新成為三門峽市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破解“資源路徑依賴”,奮力推動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城市轉變。
高端平臺聚勢能。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效運行,隧道工程災變防控與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林木資源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科研實踐基地等創新平臺在三門峽市落子布局,三門峽礦物新材料產研一體化基地項目加快推進。先后建成中原學者工作站11個,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251個,成功舉辦兩屆關鍵金屬高層學術論壇。目前,全市各類創新平臺總數達835個,基本建成覆蓋主導產業集群的創新平臺體系。
關鍵技術破瓶頸。無氨氮鉬冶金新技術實現轉化簽約,從根本上解決了氨氮污染問題。寶鑫電子生產的3.5微米極薄超強電解銅箔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高純金屬砷制備及砷化物合成、高純鎵制備、高純/超純石英砂制備等一批“卡脖子”技術取得突破。
創新主體壯筋骨。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新增7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173家,省“瞪羚”企業達8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高達81.59%,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產業強基,筑牢高質量發展硬支撐
“十四五”期間,最讓人振奮的是三門峽市產業結構的變化:采礦業從近四成降至兩成,制造業從五成升至近七成。一降一升的背后,是推動產業煥新升級的結果。三門峽市以產業鏈群為引擎,發放專項資金3.64億元,846家工業企業實施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項目1506個,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42%,平均降低成本26%以上。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黃金產業全鏈條布局,年產量達95噸,穩居全國市級第二,中原黃金冶煉廠成為亞洲單體產值最大的黃金冶煉企業;鋁產業規模達260億元,寶武鋁業高端鋁材填補國內空白,成功配套華為問界等高端車型;化工、綠色建材、食品等產業向精細化、綠色化邁進,剛玉耐材產能占全國三成,位居全國第一;仰韶酒業年營收突破50億元大關,成為豫酒龍頭。
新興產業“新枝結碩果”。銅基新材料異軍突起,“中國銅箔谷”持續做大做強,銅箔產能7.8萬噸、居全國第一,高檔銅箔產量占全國市場的40%,朝輝銅業壓延銅箔成功應用于國家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培育出多家“小巨人”和單項冠軍,NPR新材料成功量產,金渠銀通實現5G銀粉產品國產替代。
未來產業“沃土育新苗”。新型儲能、超導材料等前沿領域落子布局,易事特儲能裝備產業化項目全面投產,中科芯完成關鍵元器件國產化,廣泛應用于航天、汽車電子、物聯網等領域,為未來創新蝶變蓄勢賦能。
蘋果、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農業優勢越來越明顯,成功創建靈寶蘋果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盧氏—靈寶國家級伏牛山香菇產業集群,盧氏縣入圍國家級中藥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初步形成產業布局。
——綠色轉型,擦亮黃河明珠“生態底色”
作為黃河入豫第一城,三門峽堅決扛牢政治責任,不斷強化豫西生態屏障功能。
生態治理成效卓著。創新實施生態治理工程,18條黃河一級支流實現“清水入黃”,240公里沿黃生態廊道全線貫通。“十四五”以來,治理水土流失125.55萬畝,修復濕地1.9萬畝。接續開展礦山生態修復,累計完成6.54萬畝,小秦嶺礦山修復入選聯合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全市濕地保護率、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3%、41.2%,成為黃河流域唯一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污染防治攻堅有力。“十四五”期間,全市PM10、PM2.5濃度分別下降11.8%和12.5%,環境空氣質量穩居全省第一梯隊。2025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預計達到278天。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Ⅲ類以上,優良水體比例100%,確保了“凈水入黃河”。
綠色低碳積厚成勢。成功創建澠池縣國家級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整縣屋頂光伏開發、“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等試點扎實推進。靈寶12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全市新能源裝機累計達320.01萬千瓦,占全市裝機總量的38.9%,綠色正成為三門峽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開放賦能,激發內陸山城“新活力”
不靠海、不沿邊,照樣能搞大開放。三門峽這座豫西小城,以更深層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開放,塑造發展新優勢。
對外開放提水平。隨著山東港口三門峽港成功揭牌,三門峽海關“云簽約”運行,三門峽至青島出口“五定”班列常態化運行,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門口。2021年至2024年,全市貨物貿易規模連續居全省第一梯隊,服務貿易年均增長49.6%,跨境電商年均增長10.2%,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連續3年居全省前3位。209國道王官黃河大橋等項目加速建設,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互聯互通和協作水平穩步提升。
改革攻堅激活力。三門峽農商銀行成功組建,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入選全省經濟體制改革十大案例,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國務院表彰。
——共享發展,書寫溫暖厚實“民生答卷”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十四五”以來,各類民生實事扎實推進,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群眾幸福感節節攀升。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增長7.6%,居全省第3位。
民生實事有溫度。累計組織實施105項重點民生實事。通過“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培訓39.13萬人次,建成“家門口”就業服務站85個。醫療資源持續擴容,三級以上醫療機構達9家。
社會事業大發展。深入推進仰韶文化新高地建設,文化品牌愈加閃亮。社會保障網更密更牢,基本醫保應保盡保,城鄉低保標準持續提高,保障性租賃住房、農村危房改造托起群眾“安居夢”。
——黨建領航,提升高效能治理新水平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效能治理的堅實支撐。三門峽市將黨建引領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
筑牢基層組織堡壘。探索黨建聯建、合村并居等路徑,出臺村黨支部書記選育管用措施,發揮網格化管理機制作用,激發黨員干部擔當作為,讓黨旗在高質量發展一線高高飄揚。
以監督推動基層治理。建立村級廉情監督員制度,推廣農村集體“三資”“1155”監督工作法,保障鄉村振興;開展“清廉崤函”基層建設行動,聚焦群眾身邊問題,凈化基層政治生態。
——開啟新征程,錨定目標再出發
當前,三門峽市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聚焦“兩高四著力”重大要求,圍繞省委“1+2+4+N”目標任務體系,堅定信心、發揮優勢、埋頭苦干,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節點城市、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城市、河南向西開放門戶城市“三大定位”,努力建設工業強市、生態強市、文化強市、開放強市、數字強市,為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三門峽力量。
風勁潮涌,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三門峽這座底蘊深厚的城市,正以創新產業為帆、綠色生態為航道、開放步伐為槳,錨定新目標,蓄力再出發。黃河明珠,光芒不減;天鵝之城,振翅欲飛。(河南日報記者 趙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