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進獲嘉活力足。郎海勝 攝
豫北平原沃野千里,新鄉市獲嘉縣——這片沉淀著3000年同盟文化記憶的土地,正以昂揚之姿書寫現代化建設的時代答卷。
“十四五”以來,獲嘉縣堅持以“系統思維、統籌理念、群眾觀點、法治思想、問題導向、實干章法”為核心的方法論,在產業升級、鄉村建設、文旅融合、基層治理的“主戰場”持續攻堅,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高質量發展成績單。
農文旅破圈出彩
三年煥新,小縣“玩”出新高度
在鄭州、新鄉、焦作三市交會處,獲嘉縣早已成為越來越多游客的高頻出行目的地——節假日里人頭攢動,日常周末也熱度不減。去同盟古鎮品嘗地道小吃,帶孩子到狂歡鴨主題樂園打卡,再赴西曹莊村體驗四大發明非遺手作,一趟行程,滿載趣味與回憶。
旅游資源稟賦并不突出的獲嘉縣,錨定3000年古縣的“同盟文化”與農耕文明底蘊,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為魂、農業為基、旅游為橋,科學有序挖掘文旅資源,持續開發精品旅游線路,推動文化入景、潤景、成景,打造接地氣、有生氣、引人氣的文旅熱點,走出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農文旅產”四維融合發展之路,實現了從“0到1”再到“2.0版”的精彩逆襲,提升了歷史穿越感,增添了吃住煙火氣,也實現了消費百花開。
2023年年初,新冠疫情積壓的旅游需求爆發式釋放,近郊游成了熱點。獲嘉縣敏銳把握機遇,于同年“五一”精心策劃推出以“拜同盟圣山、賞奇幻玫瑰、游同盟古鎮、探陳莊花園、品美食饸饹”為主題的“千年古縣·和美獲嘉”首屆文化旅游節,打造了一場內容多元、形式新穎、花香彌漫的文化盛宴。
與此同時,獲嘉全域行動扮靚鄉村:同盟古鎮滿是人間煙火,城關鎮后寺村透著“夢里鄉愁、畫里鄉村”的韻味,史莊鎮玫瑰莊園的“花木大集”熱鬧非凡。后寺村村民賀霞在自家門口支起油鍋制作傳統油烙饃,攤位前游客絡繹不絕,日收入超2000元。當年“五一”假期首日,獲嘉鄉村游客流量達9.7萬人次,單日最高突破20萬人次,一舉打響獲嘉鄉村游品牌知名度。
沒有“資源洼地”,只有“思路窄地”。鄉村游走紅后,獲嘉縣并未止步,而是迅速啟動“文旅產業發展大家談”活動,廣泛聽取文旅從業者、鄉村干部、鄉賢、專家等各方意見,持續優化發展路徑。
2023年國慶、中秋假期,獲嘉縣再出精品:以當地各歷史時期的人物與事件為脈絡,串聯起3000年厚重歷史,由300余名群眾義務參演的大型音樂情景劇《同盟封神大典》,贏得廣泛贊譽,讓文化IP更具感染力。
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獲嘉縣以全域視角構建文旅生態:深挖千年文化底蘊,結合區位優勢精準定位消費市場,形成“文化體驗+休閑游樂+鄉村慢活”的多元融合模式。
為讓游客“常來常新”,獲嘉縣把分散的鄉村資源點串珠成鏈,推出文化旅游節、豐收節、燈光節、高粱節、油菜花節,以及村模大賽、村歌大賽等一系列“村”字號常態化活動,將“節慶流量”轉化為“日常能量”,有效拉動住宿、餐飲、交通等關聯消費。在史莊鎮西曹莊村,閑置小學被改造成“農耕文化研學基地”,既激活了“沉睡資源”,也掌握了“流量密碼”,實現村集體增收與村民就業雙贏。
和美鄉村共建共享
“田村一體”繪就“嘉”畫卷
阡陌縱橫,村莊如畫。走進獲嘉鄉村,隨處可見“千萬工程”的河南實踐生動圖景。作為傳統農業縣,獲嘉縣以中原農谷建設為牽引,通過“田村一體”整治建設組合拳,讓“鄉愁可寄、發展可期”從愿景變為現實。
當初,獲嘉縣首屆文旅節一舉打響,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誰也沒想到,沒山沒水的獲嘉,文旅節能這么火!”因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火爆出圈的后寺村黨支部書記馬汝亮說,“干凈整潔的美麗鄉村,透著花香綠意的道路,才是我們吸引游客的‘硬底氣’!”
這份“底氣”,源于獲嘉縣對鄉村建設的系統謀劃。2022年4月,省政府印發《“中原農谷”建設方案》,舉全省之力在新鄉打造種業創新高地。作為中原農谷的核心區域之一,獲嘉縣于當年11月搶抓機遇,借冬春農閑窗口期,在全縣掀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彼時的建設現場,干部帶頭、群眾爭先,彩旗招展間,挖掘機、拖拉機來回穿梭,機器轟鳴聲匯成了鄉村振興的“交響曲”。
一個半月時間內,大會戰立足“統籌聯動、綜合提升”,堅持‘路、渠、林、田、村’一體化規劃理念,整治邊溝、疏浚河渠、培覆路肩、騰退侵占集體土地等,并以“拆廢變綠、見縫插綠”等,在廢棄地和邊角地共栽植了84.9萬棵樹木,新增綠化面積超6000畝,打出了一套環環相扣的“田村一體”整治組合拳,走出了一條“千萬工程”的河南實踐鄉村振興新路子。
隨后,通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國土空間綠化、五拆五清五整治等專項行動,路平了,河渠通了,環境美了,昔日農村空閑地搖身一變成為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和小游園,群眾推窗見綠,出門即景,也奠定了獲嘉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基礎。
獲嘉縣還因地制宜培育一批鄉村文旅“網紅打卡點”,講好鄉村人文故事,打造鄉村記憶,留住美麗鄉愁,讓更多的人愿意“走進來、停下來”,感受鄉野閑趣和人間煙火氣。
基層治理高效能
多元共治,群眾當家“嘉”事順
“只要干的是群眾期盼的事,就會得到廣泛支持;只要充分發動群眾,農村再難的事也能變簡單;只要用系統思維統籌,就能實現‘事半功倍’。”2024年11月,在全省冬春農田水利建設暨農村溝渠連通整治推進會上,獲嘉縣委書記趙明俊作為全省先進典型發言時,道出了獲嘉基層治理的核心邏輯。
以群眾為核心,堅持群眾觀點,辦群眾最期盼的事,自然人心齊,百事順。近年來,獲嘉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建引領、三級聯動、多元共治,探索了一條以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為引領,以共建共治共享利益連接為基礎,以基層組織建設為保障的社會綜合治理新路子,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為獲嘉縣平安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在獲嘉縣,基層治理的溫度還藏在一個個“鄰里小院”里,顯現在一張張解決問題的清單上。
2022年夏,獲嘉縣在做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四議兩公開”等農村基層制度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推出“3533”黨群代表議事會制度,堅持群眾訴求“一線收集、一線推動、一線解決”,積極探索群眾“糾紛”群眾“斷”、群眾“疙瘩”群眾“解”、群眾“事務”群眾“管”,保障各村常議事、議常事,解決群眾“微心愿、小糾紛、大難題”,讓群眾問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使“3533”黨群代表議事會成為基層民意反饋的“最強磁場”和重要治理載體。
在“3533”黨群代表議事會上,位莊鄉鄧莊村群眾提出的“村衛生室設施落后”問題經集體討論表決后,短短幾個月就新建了標準化衛生室;太山鎮大張卜村推進“一清三規范”工作時,通過議事會多層宣傳,讓起初不理解、不配合的群眾也主動參與。“‘3533’黨群代表議事會制度從流程、人員、職責上定了‘操作指南’,讓村里事全公開,群眾才愿意跟著干。”大新莊鄉黨委書記孔慶熙說。
去年以來,獲嘉縣還整合閑置資源建成集助餐、議事、文化娛樂于一體的互助小院,實現從“被動服務”到“主動參與”、從“單一功能”到“復合場景”、從“政府主導”到“共建共享”的三大轉變,精準對接民生需求。
產業興縣聚點成鏈
拼內功反內卷,產業發展“嘉”速度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隨著農文旅融合、鄉村環境升級,獲嘉縣一批特色鄉村產業應運而生。
馮莊鎮王井村與望景休閑觀光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集康養旅游、研學教育、觀光采摘于一體的高品質鄉村康養旅游產業綜合體;位莊鄉石佛村放大手工制作芝麻糖傳統工藝,成立了新鄉市韓李記食品有限公司,提升了村集體“造血”功能;照鏡鎮巨柏村制醬始于春秋時期,村集體通過創建蘧伯園食品廠、種植優質辣椒,實現規模化生產等。
獲嘉縣主導產業方向明晰,閥門、農機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有基礎、有潛力。近年來,獲嘉縣把“產業興縣”作為立縣之本,健全完善產業鏈群發展體制機制,拼內功反內卷,產業興縣聚點成鏈。該縣還努力補齊產業體系、布局、規模之短,推動主導產業延鏈補鏈、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在鄉村產業領域,獲嘉縣以“百村興百業”作為鄉村振興之基,通過“外引內培”實現產業聯農、帶農、富農。計劃通過3年時間,在全縣培育100個以上鄉村產業特色村。依托“獲嘉有禮”區域公用品牌,已培育出小莊豆腐、饸饹條、彩麥粉、恐龍蛋、老粗布等190余個“嘉”味十足的農特品牌;構建“黨支部+黨員示范戶+農戶”發展模式,推動傳統手工藝創新。截至2024年年底,全縣多個村落躋身省級“五星”支部創建行列,鄉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清零。
在工業領域,獲嘉縣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著力構建“四鏈兩群兩基地”現代產業體系——圍繞現代化工、裝備制造、現代物流三大主導產業,培育壯大基礎化工和現代農機裝備制造兩大產業鏈群,做精做強游樂設備和精密閥門制造兩大特色鏈條,加快發展原藥新材料和水性涂料兩大新興產業鏈群,全力做大冷鏈食品加工物流基地和大宗商品倉儲物流基地。同時,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同行業、上下游企業以協會、商會形式整合資源、抱團發展,打造具有垂直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
今年上半年,獲嘉縣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生產總值增速高于新鄉全市;57個新上項目開工;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1%,居新鄉八縣市第一位。現代化工業累計實現產值12.23億元;裝備制造業累計實現產值9.47億元,同比增長27.33%。(文娟 職福利 趙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