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漯河高水平高中項目投用。 焦海洋 攝

非遺傳承。 孫振軍 攝

千機飛“只有漯河”無人機展演。 任玉霞 攝

清晨的沙澧河畔,晨練的老人踏著彩色的塑膠跑道舒展筋骨,新建的充電樁旁不時有新能源汽車完成補給;正午的鄉村食堂,熱氣騰騰的飯菜香里飄著歡聲笑語;傍晚的老舊小區,孩子們在彩繪墻下嬉戲,路燈把歸家的路照得亮亮堂堂……
從城市到鄉村,從衣食住行到康養教育,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幸福長河,浸潤著百萬市民的生活。
“十四五”期間,漯河市委、市政府以“民聲”定“民生”,將群眾的“心上事”當作“上心事”,省定市定重點民生實事全部提前或超額完成。這份沉甸甸的答卷,寫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詮釋。
1.基層善治共建共享
走進臨潁縣大郭鎮曹城村,干凈整潔的村道、錯落有致的綠化、功能完善的廣場……昔日的軟弱渙散村,如今嬗變成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
為提升村莊治理水平,曹城村聚焦“人”這個關鍵因素,針對村“兩委”班子年齡結構偏大等問題,依托網格化管理體系,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形象好的網格員隊伍。
“每個網格實行老中青結合,一方面發揮老同志經驗豐富、威望較高、辦事穩妥、方式靈活的優勢,另一方面與年輕同志腿腳勤快、積極性高、電子產品使用熟練相融合,各盡其責、優化資源,有效推動了村內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曹城村黨支部書記曹民濤說。
“多大點事兒!老少爺們兒低頭不見抬頭見,因為一點兒地邊鬧僵,還不叫人笑話咱?”近日,在郾城區李集鎮潘付劉村“小板凳”議事點,隨著村黨支部書記趙新華兩頭說和,一起鄰里土地糾紛化干戈為玉帛。該村推行“黨建+網格+小板凳”基層治理模式以來,找到了解決村民矛盾糾紛的“金鑰匙”。
今年以來,漯河市聚焦“建強組織、防化風險、辦好實事、促進發展”,深化運用“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突出抓好“五基四化”和16項專項攻堅行動,構建“六情直通、四級響應”閉環落實等機制,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圍繞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漯河市依托網格單元,聚焦“全局、重大、緊急、敏感”的社情、民情、輿情、警情、訪情、急情“六情”事項,構建“分析研判—交辦督辦—跟蹤問效—反饋評價”閉環落實機制,確保基層治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2.城市煥新路通業興
“今年圍繞打造100個‘小而美’口袋公園工作目標,與各區各相關部門排查篩選,共謀劃109個口袋公園項目,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漯河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將口袋公園作為民生實事工程的重要內容,納入城市更新重點項目建設,充分挖掘城區樓前樓后、裸露地、騰空地、邊角地等閑置地塊的潛力,逐步實現“園中有城,城中有園、城林相融、人城和諧”。
截至目前,全市各區已完工58個項目,所有項目建設進度符合預期目標,一批批昔日被忽視的“灰色角落”正蝶變為充滿活力的“綠色客廳”。
“以前下雨水漫腳脖子,現在瀝青路平平整整;過去電線像蜘蛛網,如今墻面繪著許慎文化畫。”站在召陵區金山路外貿家屬院的老物件展示墻前,80歲的張安民撫摸著老式錄音機,細數著小區的變化。
外貿家屬院的蝶變,是漯河市老舊小區改造的縮影。今年,漯河市計劃改造老舊小區25個,預計11月底前基本完成,12月中旬全部完工。
“以前繞路半小時,現在直線5分鐘!”家住源匯區峨眉山路附近的上班族李娜,對打通的斷頭路贊不絕口。2025年漯河市計劃打通斷頭路11條,目前6條已通車,其余5條正按計劃推進。
道路通,產業興。“以前收辣椒靠人背,現在貨車直接開到地頭。”臨潁縣王崗鎮墩臺李村的辣椒種植基地里,椒農介中山種植的辣椒正在被一輛大貨車拉走。
今年來,漯河市新改建農村公路80.9公里,修整路肩367.5公里,改造危橋5座,一條條“四好農村路”成了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在召陵區,蔬菜種植基地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讓新鮮蔬菜直達城市超市;在舞陽縣,中藥材種植加工產業鏈不斷延伸,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3.養老更優醫療提質
“3塊錢能吃兩葷一素,比家里自己做還方便。”在臨潁縣巨陵鎮婁莊村的“幸福家園”老年活動中心里,獨居老人婁保國端著茄汁面,眼角泛起笑意。這個老年活動中心,不僅有食堂、棋牌室,還有800平方米的游園,60歲以上老人就餐只需3元,特困戶全免。
在郾城區淞江產業集聚區興隆山路,投資13億元的漯河市養老產業綜合服務園項目正在加緊建設。該項目規劃用地267.16畝,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主要建有康復醫院、養老護理實訓中心、適老化產品研發推廣中心、膳食配餐中心、介入式養老公寓等設施。
“養老產業綜合服務園是構建漯河市養老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助力建設幸福之城的重要舉措。其多元化養老服務設施的建成,將為漯河市打造高品質、全覆蓋的養老服務體系打下基礎。”項目建設方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西城區,高水平醫院建設進入掃尾階段。高水平醫院建成后,漯河市將進一步整合優質醫療資源,與外地高水平醫院開展深度合作,全力打造集區域醫療中心、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醫療人才培訓中心、特醫食品開發應用中心于一體的現代化醫院。同時,高水平醫院以“現代、典雅、清新、活力”為設計理念,致力打造龍頭型、研究型、人文型、智慧型、生態型的“第五代醫院”,建成集醫療、康復、保健、科研、教學于一體的高水平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為漯河及豫中南地區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醫療服務。
4.就業有門校園上新
“沒想到40歲還能學新技術,現在月收入比以前多了兩千!”在漯河市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剛拿到電工證書的張強難掩興奮之情。
今年來,漯河市推進“技能河南”建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6.5萬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42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97萬人。從家政服務到機械操作,從電商運營到食品加工,培訓精準對接市場需求,讓勞動者手握“技能鑰匙”打開就業之門。
35歲的李陽年初返鄉,看著家鄉成片的紅辣椒愁眉不展。聽說漯河推出免反擔保的“鄉村振興貸”,最高能貸60萬元,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申請,一周就拿到了40萬元貼息貸款。
今年來,漯河市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2億元,扶持各類市場主體660余家,吸納和帶動就業3000余人。目前,全市創業培訓總人數7258人,其中返鄉農民工培訓1892人。
漫步漯河高中新校區,記者被滿眼的生機所吸引:主干道兩側的香樟樹冠如傘,教學樓前的花壇四季有景,操場外圍的草坪修剪齊整,香樟樹、銀杏樹、烏桕樹、櫸樹等多種樹木,讓整座校園四季皆景。
今年秋季,漯河高中新校區正式投用。校區總建筑面積17.46萬平方米,包含教學樓、實驗樓、國際部、文體中心等17類功能建筑。教學區分為三個區域,每個教室配備智慧黑板、中央空調及南北雙走廊設計,國際部教室還安裝了護眼燈、電子班牌等現代化設備。
5.文化之光點亮沙澧
每逢周末夜幕降臨,沙澧河畔草坪星光閃爍。隨著一聲“起飛”指令,工作人員按下操控鍵,剎那間,千架無人機從箱內騰空而起,7秒鐘便精準抵達預設高度,在夜空中勾勒出“賈湖骨笛”“說文解字”等絢麗圖案,引得圍觀人群發出一陣驚呼:“看,千機飛!”
走進賈湖遺址博物館,一場穿越九千年的對話正在上演。借助人工智能、混合現實等前沿技術,游客不僅能夠目睹“中華第一笛”的實物,還能通過互動屏幕親手“吹響”骨笛,感受先民的智慧。
聽完賈湖悠遠的笛聲,循著香氣來到舞陽縣北舞渡鎮的胡辣湯店內,現場人聲鼎沸。店員手持一把大木勺,在胡辣湯鍋里輕攪幾下,抬手一舀,一碗香氣四溢的胡辣湯就被端到顧客跟前。“日均賣出4000多碗,假期里店門口停滿全國各地牌照的車輛”,店主的話語道出這碗風味的魅力。
漫步源匯區河上街景區,肘歌、銅器舞等非遺展演讓游客流連忘返。在非遺文創體驗館,剪紙、木雕等手工技藝吸引著不少親子家庭駐足體驗,大手與小手共同握著剪刀,在紅紙上游走,留下一串歡聲笑語。
一場名為千機飛“只有漯河”的視覺盛宴、一次與先民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個活態傳承的非遺項目、一家店鋪的紅火生意……漯河的文化景觀就藏在氤氳的煙火氣中,既銘刻著賈湖文化的千年回響和許慎文化的智慧光芒,又續寫著商埠文化的傳統和食品文化的傳奇,“四大文化”深度交融,如四股清泉,滋養著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浸潤在每個漯河人的日常生活中。
從城市公園到產業基地,從老舊小區的歡聲笑語到鄉村食堂的飯菜飄香,漯河用一件件民生實事筑起了幸福高地。漯河市委、市政府“用實心、下實功、求實效”的擔當,轉化為百萬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在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民生路上,漯河正以更堅實的步伐,向“文明引領、溫暖可及”的幸福之城不斷邁進。(河南日報記者 馬國華 河南日報通訊員 張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