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食品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 焦海洋 攝
雙匯新總部大樓。 陳中民 攝
中大恒源D-阿洛酮糖生產車間。 焦海洋 攝
中譽寵食二期建成投用。 孫素蘭 攝

河南食品科創園一角。 焦海洋 攝

行走在沙澧大地,科技創新活力涌動,全國食品創新高地和全國食品創新人才高地“拔節生長”。
看創新平臺,漯河集聚25名院士、147支科學家團隊,形成了院士牽頭的中原食品實驗室、氟硅新材料研究院等“5+N”創新平臺體系;
看成果轉化,以科研成果轉化、新質生產力項目落地為導向,構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金融創新“三新”融合生態,推動高水平科技成果成規模轉化;
看人才引育,“六可選”和“人才新政35條”聲名遠播,“近悅遠來”的一流人才生態加速成勢,讓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相互成就。
作為全國首個中國食品名城,當漯河食品產業總規模站上2500億元的新臺階,何以攀高?唯有創新。“十四五”時期,漯河市超常規大力度推動創新,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拓展引才育才機制,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1.向高處攀——高能級創新平臺聚合力
全民大健康時代,如何實現“減脂”與“強體”協同并進?今年10月,中原食品實驗室發布一項在健康體重管理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修復型減脂”理論與技術體系。
“該成果將減脂的關注點從單純的‘熱量缺口’轉向‘機能修復’。”中原食品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成果解決了傳統減脂方式帶來的肌肉流失、氣血虧虛等損傷,開啟“減脂不傷身”的健康新紀元。
由漯河市主導建設的中原食品實驗室,自2022年成立以來,立足“人才高地、創新之源、食品未來”的定位,聚焦營養健康、食藥同源、未來食品“三大主攻方向”全力科研攻關,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科研成果發布。
三年多來,實驗室構建了“1個中心實驗室+6個研究基地+N家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匯聚了以14名院士為核心的高端智庫,組建了300余人的科研團隊。
中原食品實驗室新實驗大樓所在地,就是正在建設中的河南食品科創園。園區建成后,將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設施最先進的食品研發、中試、成果交易、孵化、轉化集群。
在中原食品實驗室這個“龍頭”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憑借科技創新,深耕細分領域,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10月28日,2025第二屆全球肉類產業博覽會上,雙匯生鮮品重點展示了生鮮盒裝、氣調包裝的冷鮮肉產品,該產品因新鮮安全、營養健康等特點,引起參展商的關注。
“氣調包裝是食品保鮮包裝的一項熱門先進技術,它利用二氧化碳、氧氣、氮氣等氣體的不同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從而使食品保鮮并延長保質期。”雙匯技術人員向現場咨詢者介紹。
無獨有偶。中大恒源致力于D-阿洛酮糖的應用研究,成為國內同行業中率先取得“雙證”的企業;衛龍集團在朱蓓薇院士及其科研團隊的賦能加持下,用一款款引領潮流的產品“捕獲”年輕一代的味蕾;中譽寵物食品(漯河)有限公司研發出了一款潔齒護齦的寵物零食,迅速成為市場上的“新寵”……
在漯河,科技創新的活力不僅在省級實驗室涌動,也在企業的研發中心生長。這得益于漯河市委、市政府以全國食品創新高地建設為載體,加快建設“5+N”創新平臺體系,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持續發力,助力產業“迎風起”。
近年來,漯河市打造中原食品實驗室、河南食品科創園、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三足鼎立”的創新格局,推動中原食品實驗室、雙匯肉類技術創新中心躋身國家級研發平臺序列,支持氟硅新材料研究院、安邁康益生菌研究院爭創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支持微康生物爭創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新增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10家以上。
2.向難處攻——“三新”融合生態助轉化
10月29日,中原食品實驗室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一場學術交流會正在舉行,博士專家在臺上暢談產業升級發展路徑;會場外的展廳,益生菌薯片、塔格糖飲料等科技范兒食品一字排開,令人目不暇接。
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上的熱銷產品,離不開中原食品實驗室實行的“企業下單、科學家接單”模式。“我們每個月都會組織院士以及科研團隊、企業家面對面交流,攻關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中原食品實驗室科研管理部趙紫薇說。
近年來,漯河寵物經濟加速崛起,其背后也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結果。
中譽寵物食品(漯河)有限公司二期生產車間,智能化設備高效運轉,鮮肉糧年總產能超10萬噸,服務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余家寵物食品企業及品牌,喂養全球“毛孩子”。
企業敏銳洞察市場趨勢,科研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中原食品實驗室主任助理熊煒介紹,最近她所帶領的團隊研發出的新品貓糧,就是從市場需求、企業訴求出發,讓一項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進工廠、走上生產線。
既要暢通轉化路徑,又要營造優質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近年來,漯河市加快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金融創新“三新”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產業創新為根基、金融創新為血脈,打通“技術突破—產業升級—資本賦能”基本路徑。
打通堵點、完善支撐。構建“政策共擔+保險分散+資本培育”機制,設立科創風險補償金,推行研發費用損失險等科技保險,破解技術路線不確定性與金融風險確定性矛盾;建立“全生命周期金融矩陣”,對初創期企業推出“人才貸”、創業貸等信用貸款,破解科技研發長周期與金融信貸短周期矛盾;創新“數據增信+知識產權活用+反擔保優化”模式,開發“科技貸”“成果貸”等產品,探索“保險+擔保”組合增信機制,破解科技企業輕資產與金融評估重抵押矛盾。
企業主導、項目帶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依托中原食品實驗室,聯合雙匯、衛龍等本地重點企業和國內外知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和產業化應用攻關,打造協同創新聯盟。政府主動擔當、創設政策工具、政銀企聯動,建立較長周期、綜合效益、批量分類評價機制,完善容錯免責推進機制。實施科技創新月例會,以新質生產力項目落地倒逼“三新”融合機制發力見效。以引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為重點,推動一批科研成果在漯河落地轉化,實現產業化發展。
截至目前,中原食品實驗室已入駐聯合實驗室12個、協同創新中心18個、孵化中心企業13家,“科學家酒·樂荷酒”、快樂酸奶、耐熱型抗性淀粉等11個科研成果轉化上市。
3.向遠處立——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組合拳
扎根漯河7年,在方曙光博士的帶領下,微康生物發展成為亞洲最大、全球前三的專注于益生菌菌種研發、生產及應用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一座城市和人才的最好關系,就是共同成長、互相成就。博士專家“大顯身手”的背后,是漯河市在招引人才、硬件設備等方面不遺余力地投入與支持。
為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來到漯河建功立業,當地相繼出臺“六可選”保障措施和“人才新政35條”,打破體制壁壘,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
圍繞個人住房、子女入學、薪酬模式、就醫保障、編制服務、資金支持等6個方面,出臺“六可選”服務保障措施,用一項項真招實策,為來漯河干事創業的人才解除后顧之憂;
“人才新政35條”包括每年保障中原食品實驗室1億元以上的人才招引、科學研究專項經費;下放實驗室職稱自主評審權,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推出“創新貸”“人才貸”“人才投”等金融產品;
圍繞人才創新創業和價值實現,組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聯合體,成立5億元科創基金,制定成果轉化容錯免責工作指引,為創新創業保駕護航。
一手抓高端人才引進,一手抓專業人才培育。
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是全國食品領域唯一的職業大學,也是河南省“十四五”期間成功設置的第一所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學校把實驗室科研場景和企業生產場景融入課程,實現畢業生技能與食品科技前沿、企業崗位需求“零距離”銜接。
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試基地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河南省8個中試基地之一,設有功能食品、新型食品、分析檢測等6個研發中心。該基地位于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校園內,學生一入校就能參與中試研發,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達96%,成為貫通實驗室與車間的“超級技工”。
以產聚才、以才興產。近年來,漯河緊緊圍繞“兩個高地”戰略目標,堅持人才項目與產業項目一同謀劃、高層次人才與高能級平臺一同引育、人才發展大生態與用人單位小氣候一同營造,形成了以25名院士為引領、147支科學家團隊為骨干、30余萬名各領域人才為支撐的“大人才”格局。
沙澧大地,創新潮涌。“十四五”期間,漯河培育省創新龍頭企業7家,省“瞪羚”企業13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超630家;全市技術合同登記額超33億元,增速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實施市級重大科技創新專項48項,爭取省以上科技項目92項……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啟幕的關鍵節點,漯河將始終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做強中原食品實驗室創新“龍頭”,深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以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金融創新融合發展破解成果轉化難題,加快建設全國食品創新高地和全國食品創新人才高地。(河南日報記者馬國華 河南日報通訊員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