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由于長年不通天然氣,林州市春華苑小區居民同時使用煤氣灶和電磁爐做飯。 河南日報記者 翁韜 攝
春華苑小區是林州市較早建成的一處保障性住房小區,在2015年居民入住時,天然氣管道已經通到了各家各戶的灶臺邊,但由于種種原因,多年來一直沒有實現供氣。2021年年底,本報以《急盼天然氣通到居民家》為題對此事進行了報道。此后,當地政府回應稱,計劃建設天然氣調壓站解決小區供氣氣壓不足的問題,并且已初步敲定選址,相關土地規劃手續正在辦理中。
然而近日,該小區居民再次向本報反映,4年過去了,規劃中的天然氣調壓站至今沒有開工建設。1000多戶居民依然在翹首期盼,期盼他們的“燃”眉之急能盡快得到解決。
灶臺邊的精打細算
11月13日,臨近中午,春華苑小區14號樓的居民林英(化名)正在廚房里忙著準備一家人的午飯。
與普通家庭的廚房不同,她的灶臺上擺放著兩套加熱設備:一臺煤氣灶和一臺電磁爐。“煤氣灶火力大,但是氣貴,就專門炒菜用;電磁爐火力小,但電價便宜,就用來煮面、蒸饅頭。”作為家庭主婦,林英在生活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廚房經濟學”,“能省一毛算一毛”。在她的經驗中,罐裝煤氣最貴,電次之,最劃算的還是天然氣。
她算了一筆賬:他們家4口人,一罐煤氣130元左右,只能用一個多月;而城里用天然氣的親戚家,4口人一個月燃氣費最多需要40多元。
記者在春華苑小區走訪中發現,小區居民大多收入不高,為了節省開支,不少家庭都像林英一樣添置了兩套灶具。還有部分老年人因為更換煤氣罐不方便,主要靠電磁爐做飯。
一位獨居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年紀大了,更換煤氣罐不便,這兩年她家里一直用電磁爐做飯,一年下來電費都要1000多元。由于電磁爐火力不足,炒菜很容易夾生,老人平時很少炒菜。這兩年除夕夜的團圓飯,都是城里的孩子們先在家里炒好再打包帶過來。
取暖也是個問題
對81歲獨居的小區居民張鳳霞(化名)老人來說,林州漫長的冬天特別難熬。
2017年,張鳳霞移民搬遷至此。在裝修的時候,她的孩子知道小區有天然氣,特意給老人鋪設了一套地暖系統,留好了安裝天然氣壁掛爐的接口。“有天然氣取暖,冬天就不再難熬了”。但入住快8年,天然氣一直沒有開通,讓老人過個“暖冬”的希望落了空。
“家里有空調,但平時舍不得開。冬天就是蓋兩床厚被子,晚上也經常被凍得睡不著。”提起即將到來的冬天,張鳳霞面帶愁容。她腿腳不好,天一冷,膝關節就凍得伸不開,有幾次下床差點摔倒,要蹲在地上緩半天才能行走。
據了解,春華苑小區共有22棟樓房、1300多戶約6000人,其中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就有30多位。到了冬季,居民大多靠“小太陽”、電熱毯、空調等電器取暖。相較于使用天然氣,這類采暖電器的安全性不高,過去曾發生過電熱毯漏電差點釀成大禍的情況。
此外,冬季居民用電量大,加上電力設備老化,小區停電和電路故障時有發生,給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久拖不決卡在哪兒
采訪中,記者從春華苑小區的主管部門——林州市房產事務中心了解到,春華苑小區通氣難題由來已久,至今尚未得到徹底解決。
據介紹,2015年,春華苑小區開始分配,入住后住戶就要求天然氣的配套。林州市房產事務中心多次與林州當地的燃氣運營企業——綠能天然氣公司協商,希望早日鋪設管道并盡快通氣,后經市政府協調,完成了主管網鋪設建設。
同年,綠能天然氣公司對小區進行了氣壓調試,由于未建調壓站,無法保障小區正常供氣壓力。建設調壓站成為供氣的最大困難,建設調壓站涉及選址、用地改變性質和相關規劃建設審批程序。
在此后的多年中,相關部門雖多次申請推進工作,但由于土地性質問題,進展一直不大。
2021年12月,在本報報道此事之后,12月11日,林州市政府成立工作專班,由房產管理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和綠能天然氣公司等成員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到春華苑小區現場勘查。根據專班成員單位意見,林州市決定在該小區西邊盡快建設一座天然氣調壓站。當時專班表示,該站選址工作已初步敲定,規劃土地手續正在辦理中。
今年11月13日,記者在春華苑小區附近實地查看,并未看到新建的天然氣調壓站。
林州市房產事務中心相關人員表示,經對接綠能天然氣公司,截至目前,該小區的天然氣調壓站選址工作已完成,正在辦理工程規劃許可證與施工許可證。下一步,該中心將積極配合相關單位推進小區通氣工作,早日讓春華苑小區居民用上天然氣。(河南日報記者 翁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