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雅婷(右一)在帶領老人們開展娛樂活動。受訪者供圖

康珊珊在指導老人制作手工藝品。 河南日報記者 趙大明 攝

孫倩雯在介紹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河南日報記者 趙大明 攝
當“青春”與“夕陽”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記者梳理發現,在我省入選2025年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的115名個人中,涌現出不少“85后”“90后”的身影。這些“青春養老人”都是什么樣子,具備哪些優勢?他們會對傳統的養老行業帶來哪些影響?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1.從努力適應到駕輕就熟
“多虧了這家養老院,給了我第二次生命。”11月18日,在襄城縣龍耀養老托管中心,92歲的余大爺告訴記者。去年某天,護理人員在查房時發現臥床休息的余大爺呼之不應,疑似突發急性腦缺血。院長陳炎奇聞訊后與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救治,隨后通過龍耀醫院的綠色通道將老人轉運至監護室治療,最終老人轉危為安。“有了他們的照顧,我很安心,這里就是我的家。”余大爺說。
老人們的夸贊,有時會讓陳炎奇回憶起當初的迷茫。2020年4月,26歲的她從醫院崗位轉入養老服務領域時,內心充滿疑惑:“我該怎樣適應工作環境和角色的轉變?我有限的人生閱歷,能否真正理解這些歷經滄桑的老人?”靠著不服輸的性格,她苦練養老護理技能,多次在省內外專業技能競賽中斬獲佳績。擔任院長后,她和團隊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帶領機構成為許昌市唯一獲評河南省五星級的養老機構、二級甲等醫養結合機構。“看到老人們發自內心的笑容,我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陳炎奇說。
33歲的營養配餐員孫倩雯的經歷也很有代表性。3年前,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進入漯河萬安老年公寓的食堂工作。很快,她發現為老人做飯并不簡單:每天清晨5點前往菜市場,挑選新鮮的蔬菜和肉類并查看檢驗報告,調料類則索要廠家“三證”和當批次檢驗報告;每周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中國老年人膳食指南等設計食譜,不僅每天飯菜不重樣、口感軟爛適宜,還要根據老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提供差異化飲食方案。
“‘吃對吃好’遠比‘吃飽’重要。”孫倩雯介紹,她經常和護理人員一起送餐,觀察老人進食的反應以持續改進菜譜,還要耐心勸導飲食習慣不健康的老人。“隨著咀嚼、消化功能下降和肌肉流失,老年人飲食的營養配比與年輕人有很大區別,需要格外細心研究。”為此,她自學老年營養學等課程,并在2024年12月河南省養老服務技能大賽營養配餐員(老年餐)賽項中榮獲一等獎。
“在萬安老年公寓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沒有人因臥床產生褥瘡。”孫倩雯認為,這不僅得益于細致的護理服務,也與營養科學合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養老院也可以是“幼兒園”
不少業內專家認為,物質供給不錯、情感慰藉不足是機構養老普遍面臨的問題。“一些年輕人認為天天與老年人待在一起很無聊,找工作時對養老機構敬而遠之。”對此,有兩位“青春養老人”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11月21日,記者來到位于郟縣東城街道八里營社區的頤和苑康養之家,30多位老人正在36歲的院長康珊珊和工作人員帶引下,興致勃勃地制作手工藝品。“我們每周都會開展手工、繪畫、閱讀、音樂、手指操等課程。”康珊珊介紹,這些活動在鍛煉手眼協調能力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讓老人保持愉快的心情。
2023年5月入職頤和苑康養之家后,康珊珊慢慢發現,自己10年的小學班主任經歷也能給養老服務提供借鑒。“很多老人就是‘老小孩’,需要‘哄開心’。”在這里,老人們就像回到了幼兒園時光,每天跟同齡人玩得不亦樂乎。“目前,我們的110個床位已經住滿。”康珊珊說,一些老人不善表達,但他們愿意“住下不走”就是最大的認可。
無獨有偶,在舞鋼市萬福健康養老中心,33歲的靳雅婷每天也會帶領老人們唱歌、做操、打手鼓。靳雅婷曾從事幼教工作,一次帶幼兒園孩子去養老院做公益表演,看著老人們跟著音樂律動拍手,眼里泛起久違的光彩,那一刻她靈機一動——為什么不把幼教的快樂與溫暖帶到養老院?她下決心拿出全部積蓄,于2017年創辦河南同立康養集團。“從事養老服務不是守著‘夕陽’落幕,而是幫老人重燃內心的光。”靳雅婷說。一位87歲的奶奶因子女遠居外地而情緒低落、不愿吃飯,靳雅婷連續數天陪著老人回憶年輕時的經歷,還特意學做老人愛吃的手工面,終于讓老人重新端起了飯碗。
手勢舞、奧爾夫打擊樂……做幼教時的教學內容,被靳雅婷“搬”進了養老院,“樂動養老+幼兒園大大班”的服務模式日漸成熟。此外,她還設計了手工制作、繪畫等娛樂活動,連行動不便的老人也能參與“傳球接龍”“坐地釣魚”等游戲。“以前覺得在養老院就是‘熬日子’,現在我天天盼著上課,還結識了一群老姐妹,不覺得孤單。”一位76歲的老人開心地說。
靳雅婷運營的相關新媒體賬號,曾在半年內收獲55萬粉絲,創下6億瀏覽量,近年來省內外前來“取經”的同行超過1300人次。“將來,我希望構建一套更系統化、可復制的課程體系,把多年實踐經驗傳遞給更多人。”如今已是高級心理咨詢師的靳雅婷說。
3.留住年輕人仍是重要課題
在郟縣頤和苑康養之家采訪時,入住的63歲老人王建宏告訴記者:“平時我很喜歡和小曹聊天,現在的年輕人啥都懂。”他所說的“小曹”,是該機構行政部主任曹夢雨,同樣也是“90后”。
“年輕人學東西快,在專業素養等方面可塑性強,且性格開朗、頭腦靈活,很受老人歡迎。”康珊珊表示,一方面,雖然一些年齡較大的護理員善于基礎生活照料,為老人端茶倒水、鋪床疊被乃至洗腳、剪指甲時任勞任怨,但與人交流存在代際差異,遇到脾氣古怪的老人容易產生摩擦。另一方面,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尤其是低齡活力老人往往社會閱歷豐富,與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護理員“說不到一塊兒”。年輕、專業的養老服務人才,日漸成為重要的互補與增益。
近年來,隨著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健康照護師、養老服務師等新職業的出現,養老行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逐漸提升。數據顯示,養老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高,但行業人員流失率也較高,主因包括職業認同感不足、薪酬待遇不符合預期等。“在養老院里為老人們提供情緒價值的年輕人,同樣需要對抗社會偏見的情感支持。”康珊珊坦言。
“操心的命,不覺得苦嗎?”作為溫縣中心敬老院院長,36歲的王捷也要不時面對這樣的調侃。幫家屬完成高齡認證、替行動不便的老人辦理存款續期、策劃四季主題活動喚醒老人塵封的記憶……這些被旁人視作“分外之事”的瑣碎日常,悄然化解了老人和家屬的心理戒備。“雖然已有不少擁有專業技能和責任心、同理心的年輕人在養老行業綻放異彩,但總體來說數量還不夠。”王捷表示,提升社會認同度、建設成熟的培訓和晉升體系,吸引更多年輕人“入局”迫在眉睫。
近年來,我省將養老服務人才規劃納入人才強省戰略,健全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各地推動實現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與培訓互通、持證與待遇掛鉤、技能與職稱互認,積極落實養老服務人才入職補貼或崗位補貼。“養老事業絕非暮氣沉沉,而是一片可以施展才華、實現價值的廣闊藍海。”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將繼續通過多種方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推動健全保障機制,打好養老服務人才“引、育、用、留”組合拳;并將通過強化宣傳、樹立標桿,充分發揮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的引領帶動作用,讓年輕人感受到職業價值與榮譽,激發投身養老事業的熱情。(河南日報記者 趙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