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鄭州中原科技城北龍湖湖畔的超聚變研發中心及總部基地(11月23日攝)。 河南日報記者 聶冬晗 攝
“促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推進服務業數智化”“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更新和數智化改造”……翻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數智化”成為高頻詞,擘畫數字中國建設新藍圖。
搶抓時代機遇,牢記殷殷囑托,河南正以數字化轉型為筆,以頂層設計為羅盤指引方向,以廣闊市場為沃土滋養實踐,精心繪制數字河南、數智強省的新畫卷,讓高質量發展的脈絡更清晰、高效能治理的根基更牢固。
壯大數字核心產業
超聚變連續4年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榜單,AI服務器穩居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紫光集團在豫年產值超百億元;漢威氣體傳感器、森霸熱釋電傳感器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前列……
一個個骨干企業猶如“領頭雁”,正引領河南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振翅高飛,更在產業鏈協同、技術迭代與應用場景拓展中形成強大的“雁陣效應”。
2024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突破2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企業總量近26萬家。預計“十四五”期間,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累計提升2.5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
當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驅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邁向智能化新階段。
在河南,這場智能革命已扎根產業一線,展現出澎湃動能:在濟源鋼鐵集團,基于智能識別、深度學習技術的廢鋼智能判級系統,用30個算法模型實現像素級識別,判級準確率近97%;在豫北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無人機搭載多光譜傳感器巡田,結合AI分析,實現施肥、噴藥的精準調控,推動“會種田”升級為“慧種田”。
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河南正以全方位、全鏈條的數智化轉型為牽引,將數字基因深植于實體經濟主戰場,加快推動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從牧原的智慧養殖到衛華的智能制造,再到翔宇的智慧醫療,一批龍頭企業率先建設綜合性數字賦能平臺,打通行業數據壁壘,帶動全產業鏈協同轉型。
釋放數據資源價值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石油”。河南坐擁占全國生產總量近十分之一的數據資源,如何推動數據從資源向價值躍遷?經濟大省如何挑起“數據大梁”?
河南省成功爭創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鄭州市入選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首批先行先試名單、獲批建設全國首批城市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這些都為發掘數據要素“富礦”、釋放數據資源價值注入了強勁改革動能。
11月20日,我省首個城市級可信數據空間在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上線。在這個高度安全的“數據共享保險庫”中,數據本身不搬家,只是“使用權”在授權下安全流轉。“可信數據空間確保了數據流通不泄露、不失控,解決了數據共享中‘不愿、不敢’的核心痛點。”河南空港數字城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文普說。
激發供數動力,釋放用數活力。在首屆“數據要素×”大賽河南分賽中,我省通過融合多部門數據打造的交通保通保暢項目,顯著降低了試點路段的事故發生率與擁堵率。數據產業生態持續優化:建立省級數據企業培育庫,首批入庫企業享受政策紅利,一批園區載體加速成長,7個省級數據標注基地建成投用,共同構成活力迸發的產業矩陣。
從制度創新到平臺建設,從場景突破到生態培育,這套“組合拳”正將海量數據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治理效能與經濟增長極,為數智強省建設寫下生動注腳。
提升數智治理效能
隨著數字化變革的脈搏融入城鄉肌理,河南正實現“智治”能力的整體躍升。讓探頭站崗、讓鼠標巡邏、讓數據跑路……中原大地正通過一步一個腳印的實踐,把數智化植入最細微的生活場景。
在新鄉市紅旗區,智慧城市治理平臺實現AI自動識別、智能分撥、快速派單;在商丘市夏邑縣,“超級大腦”指揮中心推動治理模式從“人力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在焦作市中站區,智慧黨建平臺上線民情在線、智慧生活等板塊,民生“小事”高效辦結,贏得好評。
當前,河南多地正擁抱“智治”,努力把智能技術的“關鍵變量”轉化為社會治理的“最大增量”。
數字賦能、智慧治理,正助力政府職能轉換,改善公共服務品質。“一網通辦”邁向“好辦易辦”新階段,33項“高效辦成一件事”累計惠及企業群眾辦事4.8億件(次);“一網統管”支撐城市“智理”新格局,“鄭好辦”APP匯集市本級及區縣(市)2912項服務事項,已吸引實名注冊用戶突破1900萬;惠企政策“直達快享”,“一站式”服務平臺上線以來匯聚4萬余家企業政策兌現數據、涉及金額26.6億元。
浪潮已起,未來已來。立足新起點,河南將持續激發數智化這一創新動能,在新時代的區域競爭中搶占先機、加“數”前行,奮力書寫數字河南建設的嶄新篇章。(河南日報記者 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