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能當游戲卡牌玩?破碎文物能修復如初?位于古都安陽的安陽學院內,有座“寶藏”博物館——中原歷史文化館,館內藏著不少文化驚喜。11月24日,記者走進其中,一探究竟。
踏入甲骨文藝術育人成果展廳,墨香與創意撲面而來。展廳里,師生書法作品筆力遒勁,篆刻印章棱角分明,木刻中“日”“月”“山”等甲骨文字符被解構重組,煥發現代藝術張力。
“這是學生根據‘大富翁’游戲改編的甲骨文主題卡牌,每前進一步都藏著甲骨文知識!”文創展區內,由學生自主設計的“甲富翁”游戲卡牌十分吸睛,博物館講解老師凌爽難掩興奮,“甲骨文從不只是博物館里的‘冷文物’,而是能玩、能創、能帶走的文化符號!”
這份傳統與創新交融的成果早已跨越國界,隨“一帶一路·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國際巡展”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總部,讓承載中華文明基因的古老文字,成為連接世界的文化橋梁。
穿過甲骨文藝術長廊,便步入歷史文物展廳。新石器陶器、夏商周青銅器、隋唐相州窯陶瓷等近百件展品,串聯起中原文明的演進脈絡。展廳內巨大的瓷片墻暗藏“學問”,涵蓋9個朝代、14個窯口的瓷片標本,成為師生教學研究的“活教材”。
最動人的當數學生修復作品展區。修復后的青花高足盤釉色均勻,青銅鼎紋飾完整,很難想象它們曾是殘缺碎片。
“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紅旗渠精神育人成果展廳內,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正在開展實踐教學,重溫修渠壯言。為更好地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該校把紅色資源化為育人養分,成立紅旗渠精神研究中心,打造“三點一線”研學線路,自編原創舞劇《人工天河·紅旗渠》,積極推進“紅旗渠精神+”課程思政建設,五門課程獲評河南省本科高校課程思政樣板課程。
“觸摸修復的青銅器,再聽修渠故事,才懂傳統文化的堅韌與紅色精神一脈相承。”志愿講解學生的感慨,道出文化傳承的深層密碼。
“清明做紙鳶、端午編彩繩,二十四節氣還有非遺剪紙、甲骨文工坊等活動,博物館里總是擠滿人。”凌爽介紹,場館依托館藏資源打造“文化+體驗”系列活動,深受學生歡迎。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要讓博物館成為‘活’的育人空間。”安陽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推出更多“文物+創意”“紅色+實踐”項目,滋養青年學子在新時代砥礪前行。
甲骨文“破圈”、文物“重生”、精神“鑄魂”、社教“升溫”——這座“寶藏”博物館里,千年文脈與青春創意碰撞,歷史底蘊與紅色精神交融,正以獨特方式讓文化傳承有溫度、有力量、有青春模樣。(河南日報記者 李琳 趙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