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鄭州0143糧食儲備庫改造而成的米房時尚創意街區。

東臨商代城垣遺址的亳都·新象。

由鄭州油脂化學廠改造而成的鄭州記憶1952油化廠旅游休閑街區。 河南日報記者 聶冬晗 攝

由原鄭州三磨研究所南院舊址改造而成的磨街文創園。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受訪者供圖

中鐵·泰和里演藝人員。
在河南,有一種喜悅和快樂是街區給的。
前不久,省發展改革委認定了新一批省級旅游休閑街區。至此,河南有7處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40處省級旅游休閑街區、31片歷史文化街區。
街道空間是城市生活和城市記憶的主要載體。目前,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隨著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街區演變為承載城市文化、提供沉浸體驗、滿足精神需求的“城市會客廳”和“微度假目的地”。
老廠房“生”出新潮流,老街巷“長”出新時尚……近些年,一個個特色街區在鄭州登場、走紅、出圈,映照一座城的進化與新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政策利好之下,街區持續進化,城巷里的鄭州與河南,會更有看頭、更有逛頭。
進化方法論一
“銹帶”變“秀帶”
荒廢破敗的老舊廠房還有涅槃重生的可能嗎?有!
放眼全國,北京798藝術區、首鋼工業遺址公園、上海“EKA·天物”、成都東郊記憶等無一不是對工業遺存活化利用、有機更新的鮮活樣本。
工業遺產是鐫刻城市發展年輪的“活化石”。從“工業銹帶”到“城市秀帶”“生活秀場”,鄭州的街區也有了不少煥彩新生的劇本。
鄭州有條具有特別意義的路——華山路,從南到北全長2.3公里,沿線貫穿鄭州西部老工業基地。華山路121號,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誕生地,如今已蝶變為磨街文創園,工業風混搭著時尚范兒。
磨街有著怎樣的“魔力”?“不砍一棵樹、不拆一棟樓,活化利用鄭州三磨所舊址。”長期深耕商業市場,磨街文創園總經理劉敏菊深諳其道,“在老廠房改造中,我們將歷史建筑與現代設計有機融合,聚焦‘年輕力’,打造集社交、消費、娛樂為一體的24小時潮流發生地,日均客流超1.3萬人次。”
“隔段時間再來,還有大變化,磨街的進化遠未止步。”劉敏菊介紹,三期項目與北京798合作,以策展商業、演藝秀場、藝術中心為主要業態的“磨砂坊”將于明年亮相。
豈止磨街?華山路沿線,昔日的中國第二砂輪廠也已華麗轉身為二砂文化創意園區;鄭煤機老廠區變身芝麻街1958雙創園,主打“科創辦公”,引入泛銳云智、優必選等科技服務業企業100多家。
作為“一五”計劃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區,中原區留存著鄭州最完整的工業遺產矩陣。
“老廠房、老建筑承載著特定時期的城市記憶,是可閱讀的城市肌理。”中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更新項目負責人何文祥說,中原區工業遺存占全市近1/3,中國第二砂輪廠舊址現存亞洲最大的德國包豪斯式建筑單體,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第一臺液壓支架分別誕生在鄭州三磨所舊址、鄭煤機老廠區,這樣的資源稟賦,在全國獨一份。
活化工業遺存、激發城市魅力,鄭州街區的“喚醒”與“煥新”,呈多點開花之勢。
蘇式建筑,紅磚瓦房,法桐挺拔,潮店林立。每天,位于金水區的鄭州記憶1952油化廠旅游休閑街區人潮涌動,熱鬧得像過年一樣。
短短六年時間,這個由蘇聯援建的油脂化學廠,以“修舊如舊、新必新潮”的理念持續更新,躋身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目前,該街區匯聚文商娛游購等20余種業態,入駐190余家主理人店鋪和100多家市集攤主,日均客流量穩定在3萬人次以上。
為啥人們都喜歡到這兒扎堆?
每一家主理人店都有“網紅屬性”,都是“打卡點”。“我們打造的不僅是購物空間,更是情感孵化器和體驗場。”正在愛文創店主理人郜大虎坦言。
“如果將街區視作一個生命有機體,有想法、有品位的主理人就是活力細胞。”鄭州記憶1952油化廠旅游休閑街區運營總經理曹心荷說,街區運營團隊多是設計師出身,90%的主理人也是設計師、攝影師、策劃師、音樂人和文藝青年等,圍繞“人的體驗和感受”下功夫,持續塑造內容IP,營造動靜相宜的社交場景,讓街區保持活力。
從逛街到融入一種生活,“工業遺產再生+社群活動營造”正成為鄭州街區進化的新方向。
舊糧倉,潮街區;舊空間,新生活。鄭州市二七區行云路與贛江路附近,一處原本單一的倉儲空間在更新中轉變為集餐飲、娛樂、藝術、社交、休閑于一體的復合型公共生活空間。
“從物質糧倉到精神糧倉,這里帶來的松弛感、慢生活,讓人舒服自在。”11月22日晚,鄭州青年陳楠與好友相約來到二七米房時尚創意街區,參加周杰倫出道25周年應援活動,合唱金曲、打卡拍照、品味美食,樂此不疲。
“老建筑的魅力就在于其獨特性。”河南米房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玉親是浙江溫州人,在鄭州創業打拼了20多年,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不要輕易否定老舊空間的價值,深挖‘在地性’,更新改造宜‘針灸式’、商業邏輯要‘年輕化’、運營策略需‘內容為王’。”
老廠房“變形記”正接續上演。秉持“修舊如故、補新如故、建新如故”,承載“老紡城”歲月記憶的鄭州國棉三廠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步入提速建設期,即將揭開面紗。
在鄭州乃至河南,越來越多的“銹帶”變“秀帶”,充分印證著城市更新的核心理念——不是歸零,而是接續。
進化方法論二
“交易場”到“生活場”
“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德化街了,它可裝著年輕人的小心思。”采訪中,鄭州市二七區德化街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辦主任白利的這句話所言非虛。
一條德化街,百年鄭州史。1904年,京漢鐵路的汽笛長鳴,叩響了鄭州的商門。1905年,鄭州設立商埠,火車站東北側,一條街巷破土而出,這便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德化街。
這條承載著百年歷史的古老街巷,見證了鄭州的商貿繁榮與時代變遷。作為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德化街及其周邊也在迭代進化。
地鐵直連,交通便捷,來得順、買得起、玩得好,德化街成了有趣的場子、年輕人的搭子。入夜,4.5萬平方米的德化新街里,人流依舊如織。
近年來,德化街在努力實現從“賣商品”到“玩場景”的轉變。
作為街區煥新的重要力量,今年以來,亞細亞卓悅城完成了35%的品牌迭代,重點引入連鎖直營店與區域首店,讓消費更貼合市民日常需求。“通過舉辦系列IP活動,架起連接商場與年輕人的情感橋梁。”亞細亞卓悅城企劃負責人剛云鵬說。
在德化無限城購物中心,娛樂體驗業態占比超40%。走進8D沉浸式體驗館,觀眾戴上設備便能“穿越”至科幻世界;密室逃脫店前,年輕人圍坐一團,熱烈討論著解謎劇情;二次元主題餐廳里,動漫元素隨處可見。打造“應援經濟”,每年舉辦120余場活動中,應援類就占到一半以上。
“現在來這兒不是逛街,是找樂子,這種氛圍太對味兒了!”對于德化街的嬗變,00后們最有發言權。
不只是“變好看”,更要“懂需求”:懂老鄭州人的情感記憶,懂年輕人的社交渴望,懂消費升級的新趨勢。在煥新藍圖中,德化拾貳坊、德化1905項目已提上日程,推動整個街區向復合型生活空間轉型。
從“單一購物空間”向“多元體驗場景”升級,商業正以街區為容器,展開一場新的進化。
地處鄭州火車站商圈,中鐵·泰和里特色主題街區作為城市更新重點項目,謀劃建設印巷1923、唐宋夢華、火車時代、記憶河南、時空幻城、時光文藝等六大主題街區。
“用文化吸引人、商業留住人、旅游帶動人。”中鐵·泰和里項目負責人王慶波是中國首個沉浸式唐風市井生活街區——“長安十二時辰”的主要參與者,“中鐵·泰和里項目以‘社區、景區、街區三區合一’為理念,打破傳統購物中心同質化困局,通過‘建筑復刻+場景營造+文化敘事’三重維度,深入挖掘中原在地文化,著力探索文商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在鄭州,“逛島”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鄭東新區龍湖碧波蕩漾、飛鳥翔集,湖光映照下的金融島熠熠生輝。鄭州銀泰inPARK特色商業街區運營近兩年來,已吸引61家河南首店入駐,首店占比高達52%,涵蓋潮流運動、特色餐飲、戶外生活等多元業態。這種“首店經濟+場景創新”的模式,不僅打破了傳統商圈的空間局限,還通過主題區域和景觀節點的差異化設計,延長了消費者停留時間,日均客流量突破4萬人次。
“傳統商圈的同質化源于單一的空間形態和業態重復,我們通過自然場景與商業功能的有機疊加,讓消費體驗從‘購物’升維為‘生活’。”鄭州銀泰inPARK特色商業街區項目負責人說。
從“交易場”到“生活場”,鄭州商業街區的進化有了更多可能。
進化方法論三
新潮街區續歷史文脈
這幾年,街區刮起了“歷史風”,越來越多的項目跳出“純現代購物中心”的框架,一頭扎進城市的文化肌理里,試圖在老建筑、老遺址中探尋新的生命力。
“街”續文脈,古今共生。亳都有新象,鄭州商都文脈之上“長”出了人氣地標。
亳都·新象直接帶歷史出場,9月29日開街當天客流量突破10萬人次,國慶中秋假期客流量百萬人次,至今熱度不減、游人不斷。
作為商代都城遺址核心區的首開項目,亳都·新象東臨商代城垣遺址,西接全國第二古老文廟,既連歷史文脈、文化積淀,又接老城復興、人間煙火。
與很多街區不同,亳都·新象不是簡單地在商業體中植入文化元素,而是讓商業自然地生長在歷史文化土壤中。
青磚黛瓦、翹檐飛角的15座院落以及4個主題廣場,如魚骨般南北延展,串聯起一片傳統風貌現代文化商業街區,匯聚國內外60余家知名餐飲、零售潮牌及城市生活集合店,華中及河南首進品牌占比超40%。
“這里不是‘河南版’的上海新天地、成都太古里,這是咱自己的待客廳。”鄭州市民張瑞丹一有空就約上朋友逛亳都·新象,“抬眼能見3600多年的城墻和歷史悠久的文廟,轉身就能逛米其林與黑珍珠推薦餐廳、潮流集合店,氛圍感和體驗感直接拉滿。”
“與3600年古城墻相望的亳都·新象,成了我給外地朋友的最佳推薦。它的出現,讓有點單調的古城墻變成了一個值得細細品讀、感受的地方。”鄭州本地自媒體達人張小文如是評價。
亳都·新象不只是一處簡單的街區,更是一個承載千年文明與現代生活的“城市會客廳”。在這里,歷史與現代交融,文化與商業共生。
這是古都鄭州在城市更新中延續文脈的一個縮影。
“老鄭州,新青年”。阜民里歷史街區從舊時光中走來,煥發別樣光彩。
這條緊臨商代遺址西南城垣、寓意物阜民豐的百年里巷,曾經是集中連片的棚戶區,在城市更新中留了韻味、添了朝氣。
“這是一件共創的文旅融合作品,以保留城市記憶、延續歷史文脈為原則,依托商都街巷原始肌理及建筑空間形態,植入策展型零售、潮流買手店、原創主理人店、潮牌服飾店、時尚餐飲、沉浸式劇場等眾多業態,以在地文化觸動人的情感共鳴。”阜民里歷史街區操盤手、鄭州建中商城文化旅游開發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凱說,“年輕人特別喜歡這種復古環境與潮流元素混搭的調性,在這里能慢下來、松弛下來。”
一街一文化,一巷一特色。亳都·新象的古今交融、阜民里的潮流氛圍、順城街的市井煙火、平等街的非遺國潮、北慶里的雅致休閑,以及正在加快更新建設的塔灣古街片區、書院街片區,連點成線、織線成面,鄭州老城區正串聯起一個“復合功能的街區體系”。
“老鄭州的根沒斷,新鄭州的范兒來了!”見證著老城街區的蝶變,鄭州市民孫亞清不由感慨。
在推進城市更新與街區進化的實踐中,鄭州的決策層有著清醒認識:古都文脈不是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是賦能未來的重要力量;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推倒重建”,而是以“文脈延續”為導向的有機再生。
出圈不是終點站,長紅才是硬道理。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規劃研究院院長張祥宇看來,街區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在于“人性化驚喜”,要跳出“建筑+美食+購物”的傳統范式,深刻把握人性化需求,將服務從標準化向個性化、情感化升級,將交易升華為有溫度的人際連接,才能成就最動人的“心價比”體驗。
當商業不再是冰冷的盒子,當文化不再是沉默的展示,鄭州的城市敘事在更多處落筆。街區進化不止,更多愉悅也會不期而遇。(河南日報記者 王延輝 祁道鵬)
【記者手記】
每個地標要有清晰“人設”
自國慶開業以來,亳都·新象便以商都城墻與商業街區的相映成趣,持續占據城市熱度榜單,成為鄭州文化地標的新名片。近年來,一批文化商業地標在鄭州集體“破圈”,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蓬勃活力與厚重魅力。
地標是冰冷的靜物,一旦被注入文化的靈魂,便立刻有了溫度,這是文化地標的魅力所在。鄭州是“一五”時期的工業重鎮,二砂的廠房、油化廠的樓宇,都曾是這里挺起的堅實脊梁。如今,這些文化遺存以另一種形式“涅槃重生”,彰顯出城市治理者的匠心獨具,也成為聯結歲月與當下的情感紐帶。
文化地標是一座城市價值取向和人文魅力的集中體現,深厚文脈為其注入靈魂。亳都·新象深植商都遺址核心,以“城街巷院”的開放格局讓潮牌與古城墻相鄰共生;阜民里于老城墻下培育出獨特的文創生態,真正實現了“抬眼望文脈,舉步遇新潮”……鄭州將文明基因悄然植入商業場景,讓地標不僅兼具觀賞性,更蘊含深厚文化韻味。
讓歷史可感可觸,讓商業承載溫度,鄭州的城市地標想繼續“圈粉”,得在差異化和影響力上多下功夫。“米”字形高鐵四通八達,有助于讓二砂、磨街這些項目吸引更多客流,數智技術日新月異,VR復原老廠房場景、全息投影演商都故事,給游客帶來最特別的文化體驗……當然,最關鍵的,是別陷入“千街一面”的流弊,每個地標都要有清晰的“人設”。
變“流量”為“留量”,才能化“網紅”為“長紅”。當工業遺產與潮流動脈交融,當千年文脈與消費活力碰撞時,一個古老又開放的鄭州,值得更多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Citywalk。(河南日報記者 王延輝 祁道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