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周口港中心港區中心作業區工程(一期)碼頭平臺主體結構全面完工。 河南日報記者 聶冬晗 攝
“交通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
河南地處中原,具有連南貫北、承東啟西的獨特區位優勢。“十四五”以來,我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勇當開路先鋒,不斷構建大樞紐、大通道、大網絡,在全國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鐵網,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即將突破1萬公里,“空中絲路”越織越密,內河航運全面起勢,“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加快變為現實。
新時代交通強省建設,既是河南進一步發揮區位和樞紐優勢,釋放發展潛力的關鍵依托,更是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和支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擔當。
項目為王,夯實基礎支撐
位于新安縣的濟新高速黃河三峽大橋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對橋面進行瀝青攤鋪。作為世界首座獨塔地錨式回轉纜懸索橋,這座大橋以555米主跨跨越天險,正全力沖刺年底通車目標。
交通要發展,項目建設是關鍵。
“十四五”期間,河南綜合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達8400億元,是“十三五”期間的1.5倍,全省綜合交通網總規模將達到29.2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3756億元,開工建設總里程2349公里,新增通車里程1858公里。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8962公里。
2025年,全省高速公路在建項目共27個,沿黃高速等17個項目計劃于年底前建成通車。目前,17個項目已完成總投資的99%,土建主體工程進入收尾階段。
“今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將突破1萬公里,鄭州、開封、洛陽等13個省轄市實現高速公路‘成環聯網’,90%以上的縣邁入‘雙高速’時代。”省交通運輸廳主要負責人表示。
平頂山港開港運營,黃金水道全線貫通,河南有了第4個貨運通航城市;南陽港、商丘永城港加快建設,鄭州港前期工作積極推進;焦洛平高鐵開工建設,濟源人期待已久的“高鐵夢”即將成真……
公路加密提質,水運全面起勢,鐵路民航蓬勃發展,中原大地上的一張綜合立體交通網正徐徐展開。
織密通道,服務國家大局
凌晨4點的鄭州機場燈火通明,一架滿載跨境電商貨物的盧森堡全貨機整裝待發,36小時后將抵達歐洲腹地。
這樣的場景已成為鄭州航空口岸的日常。今年10月,該口岸單月貨運量首次突破10萬噸,國際地區貨運量連續8年位居中部第一、全國第五。
我省堅持交通發展與服務國家大局同頻共振,交通運輸成為發展加速器。
服務中部地區崛起,鄭州航空港區建成內陸首個國際公路運輸集結中心,河南生產的小家電等產品通過卡車直達哈薩克斯坦等國,不用再費時中轉。
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門峽、洛陽、鄭州、新鄉、開封等沿黃城市快速通道連接,跨黃河運輸通道達34個,天塹加速變通途。
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鄭州—盧森堡、鄭州—吉隆坡雙樞紐發力,鄭州機場今年提前58天突破去年全年貨運量;河南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16000列,宇通的客車配件到德國漢堡只要18天,相比海運時效提高50%。
河南用高質量、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服務國家大局,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提供了有力支撐。
暢通鄉村,助力產業致富
大燴菜、柿子饃、鹵面……濟源市承留鎮花石村鄉村大食堂的鐵棚下,不到中午12點,已經排起了長隊。
“在這兒吃飯的大多是游客,本村人不多,尤其是晚上吃飯的人更多,鄉村大食堂營業頭一年,村集體就收入32萬元,現在每年收入50多萬元。”大食堂由花石村集體經營,“總經理”兼“收銀員”周群說。
“花石窮山窩,料姜石頭多。進出無通道,出門就爬坡。”這是過去人們對花石村的形容。
如今,踏上南山產業旅游路,村民們開始積極參與鄉村旅游發展,花石村也成了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萬元的網紅村。
修一條路,美一片景,興一方業,富一域民。
“農村地區‘行路難’的問題已得到歷史性解決,人民群眾對‘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需求實現了‘行得暢、走得安、變得美、富得快’的歷史性飛躍。”省交通事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馬會說。
值得一提的是,錨定“人享其行”美好愿景,以群眾需求為標尺,全省“121”便捷出行格局基本形成,實現鄭州與省轄市1小時通達、鄭州與周邊省會城市2小時通達、縣城至所轄鄉鎮1小時通達,交通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站在新起點,河南正加快建設交通強省,鋼鐵駝隊馳騁絲路、空中橋梁聯通五洲、黃金水道激活內陸,河南將以更暢達的脈絡融入新發展格局,為中部地區崛起注入澎湃動能。(河南日報記者 郭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