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11月20日攝)。 王宏欣 攝
初冬暖陽,商都風起。位于鄭州市管城回族區的亳都·新象,3600年商代城垣與泡泡瑪特潮流IP相映成趣。剛走出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的游客,或品味“院子里的中原”建筑美學,或在四季時序場景中打卡留念。
這座“歷史+消費”的新地標,恰似河南文旅強省建設的生動切片,映照出千年文脈與現代活力的深度交融,勾勒出中原大地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壯闊畫卷。
謀篇布局
政策為基筑就強省骨架
文旅強省的崛起,始于頂層設計的精準擘畫,成于政策體系的堅實支撐。省委、省政府錨定“建設文旅強省、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勝地”戰略目標,將文旅文創融合置于高質量發展核心支點,構建起覆蓋土地、金融、財政、文物保護、消費擴容的“全鏈條”政策矩陣。
政策實效在數據中彰顯: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累計接待游客27.23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64萬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達6.8%、7%;2024年實現歷史性跨越,游客量首超10億人次、旅游收入首破萬億元,河南文旅正式躋身“萬億級”產業方陣。
空間布局上,河南以“全域聯動”重塑文旅版圖。1萬余公里旅游公路串聯200余家4A級景區,鄭汴洛安四大古都旅游人次占比超45%;中牟新區集聚8大主題園區,打造“日游樂園、夜賞戲劇”全時段體驗帶;許昌胖東來以“極致服務+煙火氛圍”成為現象級地標,年客流量超3000萬人次。從單點閃耀到全域出彩,河南文旅的“骨架”日益堅實,承載起強省建設的宏大愿景。
破壁融合
創新驅動激活發展動能
若說政策是文旅強省的“骨架”,創新融合便是流淌其中的“血液”。河南打破傳統文旅邊界,以“創意為筆、文化為墨”,在業態創新與跨界融合中開辟新賽道,讓文旅體驗從走馬觀花升級為深度沉浸。
業態創新前沿,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堪稱典范。622畝土地上,21個劇場構建起700分鐘不重復的戲劇宇宙,讓觀眾在光影中觸摸農耕文明與歷史脈絡。自2021年開城以來,累計接待超5000萬人次觀劇,省外觀眾占比近80%,“85后”群體達85%,成為跨越地域與代際的“文化共鳴場”。開封清明上河園以“沉浸式宋潮”重構體驗,每日300場演出遍布園區,《大宋·東京夢華》實景秀帶動夜間消費占比超60%,讓“宋文化”從典籍走向生活。
跨界融合浪潮中,“文旅+”的無限可能被持續激活。河南推動文旅與教科農體交等11個行業深度耦合,催生120余個新業態、新場景。“文旅+研學”讓蘭考張莊紅色基地年接待團隊超5萬人次;“跟著賽事去旅游”“跟著演唱會去旅游”成為引客入豫“頂流”;“文旅+康養”讓欒川、嵩縣成為全國知名避暑目的地。與此同時,“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近三年開展200余場主題宣傳、60余場入境推介,投入近3億元獎補包機專列旅行社,有效帶動了康養、避暑、露營、夜游、演藝、美食等新文旅市場消費。
數智賦能
產業升級書寫時代新篇
科技是文旅強省的“加速器”,產業是文旅強省的“壓艙石”。河南以數智化賦能體驗升級,以產業鏈思維推動提質增效,讓千年文脈“活”起來,讓文旅經濟“強”起來。
數智化浪潮中,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的“數字商都”展項,通過AR眼鏡讓游客“穿越”至商代宮殿,3600年前的文明場景“觸手可及”;全省持續實施“百大標識”數字化工程,建成60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推出《尋跡洛神賦》等52個數字文旅新場景。“一機游河南”智慧文旅平臺整合預約、導覽、消費功能,用戶超1300萬人,科技與文化的碰撞讓文旅體驗更具沉浸感與年輕態。
產業升級征程中,河南構建“多鏈協同”的文旅產業體系。出臺《河南省重點文化和旅游產業鏈群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圍繞旅游裝備、演藝演出、文旅集聚市場、交通旅游、文創潮品、動漫游戲、康養旅游、體育旅游等8個產業鏈群實施重點任務。產業壯大帶來經濟躍升: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規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收4944億元,年均增長5.2%以上,文旅產業對GDP貢獻率超8%,成為拉動增長、促進就業的核心支柱。
如今的中原大地,周禮漢魂、唐風宋韻與現代潮流交相輝映,厚重歷史與人間煙火相得益彰。
河南文旅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創新的動能、更堅實的產業,書寫“讓文化可觸摸、讓旅游有溫度”的新篇章,讓文旅強省成為中原現代化建設的鮮明標識,向世界講述更生動的“河南故事”。(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